欢迎访问《金属矿山》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

扫码分享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XRT 智能预选抛废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
    罗主平, 刘建华, 孙业长, 杨 婷, 杨 璐, 阳建国, 张文国, 周承丞
    金属矿山    2024, 53 (8): 79-.  
    摘要112)      PDF (1516KB)(1090)    收藏
    我国矿石资源普遍禀赋差,选矿成本高,但选矿工艺技术及设备研发水平较高。为了推动近年取得重 大突破的高效大块预选设备———XRT 智能选矿机更好地服务矿山,提升矿山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建设绿色生 态矿山,在简要介绍了XRT 智能选矿机系统组成与分选原理、工艺技术的适用性及要求、工艺技术与设备的特点和优 越性基础上,按矿种分类介绍了代表性矿山开展XRT 智能预选抛废研究与生产实践的情况。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表 明:XRT 智能选矿机对矿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且具有分选客观、科学、精准、智能、节能、环保等特点;可以兼顾两种 及以上目标矿物或元素的高效综合回收;应用工艺简单,对现场碎矿流程的冲击、干扰小;入选粒度粗,高度契合能抛 早抛、能收早收理念;对薄、小、边、残、贫矿石资源的开发具有显著的扩能、降本、提质意义。并就XRT 智能选矿机的 研发和工艺技术应用给出了7 点建议:解决分选粒度向上下拓展与分选效率、可靠性、稳定性和工艺的适应性问题,以 实现多抛多收的目标;解决设备的大型化、系列化问题,以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并方便现场配置和生产管理;研发三 产品XRT 智能选矿机,为后续制定高效的选矿工艺和产品方案创造条件;制定全面、科学的矿废判定标准,以实现资 源效益的最大化;支持并携手矿石选择性破碎技术共同发展,为预选创造更好的条件;科学制定包容其他预选抛废技 术的高效抛废工艺,使抛废更彻底、工艺流程更简洁顺畅、技术经济指标更好;论证废石洗矿工艺替代筛分洗矿工艺 或给矿洗矿工艺的科学性,以使全系统工艺流程更简单、生产环境更整洁、投资和生产成本更低。最后指出,除磁铁矿 石外,其他铁矿石及非金属矿石的粗粒预选抛废,应用不断进步的XRT 智能预选抛废技术应是大势所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单轴压缩下冻融灰岩力学特性及裂纹扩展机理研究
    王 伟, 任韬哲, 候 超, 李 达, 杨 光
    金属矿山    2024, 53 (10): 61-.  
    摘要36)      PDF (7177KB)(787)    收藏
    为研究冻融灰岩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受载破裂过程,基于单轴压缩和电镜扫描试验,获得了冻融环境下 灰岩基本力学参数和微观形貌演化规律,并结合PFC2D 颗粒流程序,分析了冻融灰岩在荷载作用下的微裂纹扩展和 最大主应力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灰岩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指数型递减,而损伤变量 呈指数型递增;单次冻融循环作用下灰岩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平均损伤率分别为0. 58%和0. 53%,对应的半生命 周期分别为111. 13 和120. 79 次。灰岩受单向压缩荷载时拉—剪微裂纹占比最高,其次为拉伸和压—剪微裂纹,微裂 纹演变趋势可分为无裂纹阶段、微裂纹缓慢发展阶段和微裂纹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微裂纹起裂应 力、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均呈指数型递减,表明试样的受载能力降低。研究成果有助于从多尺度认识冻融环境下灰 岩的损伤特性和渐进破坏过程,为寒区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黏性细尾砂料浆流变特性初步研究
    朱庚杰, 侯 晨, 宋泽普, 朱万成
    金属矿山    2024, 53 (9): 42-.  
    摘要54)      PDF (2298KB)(503)    收藏
    为探究黏性细尾砂料浆流变特性,以某金矿细尾砂料浆为研究对象,借助流变仪、pH 计、ICP-OES、Zeta 电位仪多种手段开展料浆保水性、触变性研究,分析了金矿细尾砂料浆流变特性,探讨了料浆从层流到紊流的转变及 扩展度与流变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细尾砂的黏土矿物成分含量高和比表面积大的特点是影响料浆保水性、触 变性、流动性以及层流—紊流转变的重要内因;② 黏土矿物溶出碱阳离子使电动电位下降引起吸附水膜厚度降低,但 共用吸附水膜的细尾砂颗粒间吸引力也因此增强,促进絮网结构形成和发展,使絮网结构强度提高,絮网内包裹水量 因此增加,再加上较大比表面积使水膜面积增加,导致料浆吸附水量增加;③ 细尾砂黏土矿物成分越多,比表面积越 大,被破坏的絮网结构恢复重建越困难,触变性越明显,通过增加剪切速度和降低料浆浓度可弱化触变性;④ 细尾砂 料浆属于宾汉塑性体,黏土矿物和较大比表面积有助于使料浆维持层流,使料浆屈服应力、刚度系数增加和扩展度降 低,扩展度同时受屈服应力和刚度系数控制且遵循负幂函数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粉煤灰改良盐碱地研究现状与展望
    任恩良, 邱轩浩, 王 丽, 王丽萍, 赵一波, 屈忠义
    金属矿山    2024, 53 (12): 26-.  
    摘要50)      PDF (1559KB)(231)    收藏
    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盐碱地严重制约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作物的生长发育,如何有效改 良盐碱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紧迫问题。粉煤灰作为一种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已被证明具有广泛的农用价值, 在盐碱土壤改良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通过系统回顾粉煤灰的产生与理化特性、粉煤灰作用下盐碱土壤的理化性 能、粉煤灰的潜在危害与土壤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粉煤灰的特点及潜在性能,探讨了在盐碱土壤改良中的 机理,阐述了粉煤灰在土壤改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指出盐碱土主要由高盐分引起土壤颗粒聚集,使得土壤紧密, 容重大、易板结、透气透水性能差,导致微生物难以生存,养分难吸收、难积累、难分解。粉煤灰因其特有的粒小质轻、 多孔性以及含有硅铝钙等元素的特点,可从物理上疏通盐碱土堵塞的孔隙、促进团聚体形成、降低容重,从化学上促 进离子淋溶与盐碱土发生离子交换、降低pH 值与钠离子含量,复配有机肥、腐殖酸、活性污泥等可以弥补盐碱土养 分、有机质不足的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指出粉煤灰改良盐碱地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与攻克的难点:① 对粉煤灰进行 科学的物化分析,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元改性处理和复配功能材料,结合各种类型盐碱土提出综合性利用方案;② 对 粉煤灰改良盐碱土前后进行环境污染评价,尤其是重金属赋存特征及形态评价,确保土壤利用的安全性与科学性;③ 以粉煤灰和盐碱土多年田间实际应用结果,制定相关产品标准、技术规程和评价体系。通过以上研究,进一步推动农 业生产中盐碱土壤改良实践和粉煤灰资源利用提供参考和建议,实现粉煤灰环保化资源化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岩石能量体概念及岩石破碎指标研究
    郭连军, 王雪松, 徐振洋, 李萍丰, 刘 鑫
    金属矿山    2024, 53 (11): 1-.  
    摘要138)      PDF (1999KB)(223)    收藏
    为推动岩石破碎理论的发展,从地质学中岩石形成角度出发提出了岩石可视为具有抵抗破碎能力的 “内敛能量物质”这一概念。借助晶核破碎学中的观点,从微观角度将岩石破碎解释为岩石晶体间结合能的打破,说 明了岩石破碎中的能量消耗与表面能有关,并给出了采用NSCB 劈裂试验的表面能计算方法,进而推导了岩石能量体 的破碎能耗计算方法,基于此建立了岩石破碎程度指标。选取了已有文献中的试验参数,试算了具有代表性的岩石 能量体破碎能耗值。结果表明:岩石能量体的破碎能耗随岩石目标破碎尺度减少而增大;在霍普金森试验中,未完全 破碎条件下的岩石破碎能耗大于完全破碎条件,该部分能量由岩石内部损伤与塑性应变消耗;根据破碎能耗值定义 计算的岩石破碎指标Ku,能够定量描述岩石的破碎程度,弥补定性描述的不足。研究结果丰富了岩石破碎理论,能够 为岩石力学及相关岩石破碎工程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铌矿选矿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曹 钊, 卢文达, 王介良, 吴 旭, 汤家焰, 王维维, 刘文丽
    金属矿山    2024, 53 (12): 1-.  
    摘要134)      PDF (841KB)(212)    收藏
    针对铌矿资源高效分选技术需求,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系统介绍了世界铌资源的分布、矿床类型及特 点,重点归纳了烧绿石矿、铌铁矿和白云鄂博铁-稀土-铌共伴生矿等3 类主要铌矿石的选矿工艺和浮选药剂研究现 状,指出目前铌矿选矿多采用重选、磁选和浮选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联合工艺,以适应不同类型铌矿的特性,浮选药 剂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常规药剂改性、新型药剂研制和复合用药研发3 个方向。研究表明,未来铌矿选矿技术发展应加 强新型浮选药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注重选冶联合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强化微细粒铌矿物及复杂共伴生铌矿物的回 收技术研发。研究结果可为铌矿资源的高效分选技术研究提供指导,对提高铌矿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铌工业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缓倾斜厚大矿体机械化垂直分条上向分层干式充填采矿方法研究
    冯 帆, 徐剑坤, 孙淑华, 曹国华
    金属矿山    2024, 53 (10): 1-.  
    摘要144)      PDF (1764KB)(207)    收藏
    当采用传统的上向分层干式充填采矿法开采缓倾斜厚大矿体时,常常面临着机械化程度低、矿石贫损 率高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缓倾斜厚大矿体机械化垂直分条上向分层干式充填采矿法。其核心是将矿体 沿走向方向上划分为若干分条,采用上向分层干式充填采矿法逐条回采,并在矿房一侧留设废石混凝土挡墙,随后在 充填体上铺设耐磨钢板,且配备铲运机等机械化设备进行出矿和充填,从而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矿石贫损率。首先, 介绍了缓倾斜厚大矿体机械化垂直分条上向分层干式充填采矿法的采场布置方式、回采工作、充填工艺,并阐述了其 技术优势。其次,以某地下金矿为例,将该方法与上向分层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进行了经济比较。研究表明:当采用 该方法回采矿体时,每个采场可多获得收益105 万元。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矿山条件下缓倾斜厚大稀有贵重金属矿体 安全高效回采提供技术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赋存于软弱围岩下残矿回采方案优选
    原绅师, 聂兴信, 远 洋, 孙锋刚, 罗小新, 娄一博
    金属矿山    2024, 53 (8): 10-.  
    摘要49)      PDF (2420KB)(201)    收藏
    通过对不同位置的残留锶矿矿体特点的深入分析,针对顶柱采用房柱空场嗣后充填法、间柱采用阶段 空场嗣后充填法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以确保对稀有金属锶矿的安全高效回采。同时,结合数值计算,进一步优化了残 矿回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留0. 5 m 厚护顶矿层柱、1 m 厚保安矿柱的回采方案,能够有效实现锶矿的安全 高效回采;-150~-70 m 中段除去护顶矿层后顶柱总可采储量10 957 t,除去预留保安矿柱剩余间柱可采储量27 930 t;房柱空场嗣后充填法对顶柱进行回采,其回收率约85%,利润约3 000 万元;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对间柱进行回采, 其回收率约80%,利润可达7 000 万元。通过合理配置顶柱和间柱的厚度既确保了矿体的稳定性又提高了回采的效 率,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一方案在解决软弱围岩下金属矿回采难题方面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水软化作用下页岩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质演化特性
    罗攀登, 赵 兵, 冯禹菲, 张妹珠
    金属矿山    2024, 53 (8): 29-.  
    摘要64)      PDF (1602KB)(185)    收藏
    在雨水或者地下水的浸泡下,页岩力学性质会大幅度降低,容易导致泥石流、隧洞塌陷、滑坡等灾害。以 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微观岩石力学试验研究了水软化作用下页岩的微观结构和力学特性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 明:在浸水10 d 后,页岩表面粗糙度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增至259. 1 nm 和561. 9 nm。页岩主要由石英、绿泥石、伊利 石和钠长石组成,其中绿泥石为层状硅酸盐。在水软化作用下绿泥石发生崩解并且释放晶层间膨胀力,导致页岩样 品粗糙度增加。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高、中、低3 类强度矿物的弹性模量逐渐减小;低强度矿物的黏聚力呈现下降趋 势,从16. 7 MPa 降低到6. 0 MPa,而内摩擦角随浸泡时间轻微波动,其平均值为42. 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自然崩落法拉底参数对矿岩初始与持续崩落的影响机制
    王伟澄, 黄明清, 刘青灵, 高 忠, 唐绍辉
    金属矿山    2024, 53 (8): 1-.  
    摘要84)      PDF (3082KB)(185)    收藏
    矿岩自然崩落过程中初始崩落与持续崩落的作用机制影响崩落时空演化规律。为了研究拉底方向与 拉底高度对自然崩落法矿山初始与持续崩落过程的影响,采用FLAC3D 数值模拟,开展斑岩型厚大铜矿拉底推进方向 垂直或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拉底高度8~12 m 条件下的初始崩落条件、持续崩落条件、崩落体形态、崩落矿量的规 律研究。结果表明,累积拉底面积与崩落高度呈二次函数关系;在发生初始崩落后,累积拉底面积与累积崩落矿量呈 指数函数关系。当拉底方向一定时,崩落高度随着拉底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拉底高度大时有利于提早诱发初始崩 落与持续崩落,累积崩落矿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拉底方向垂直最大主应力时比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时更易诱发初始崩 落、持续崩落。研究结果揭示了拉底参数对矿岩初始与持续崩落的影响机制,可为硬岩矿山自然崩落法的基础研究 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论岩石破裂时空观( 一) :科学定义及应用前景
    王运敏, 刘祥鑫, 游 勋
    金属矿山    2025, 54 (1): 1-.  
    摘要197)      PDF (3323KB)(181)    收藏
    当前大数据、大模型、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矿业、岩土、信息、安全等多学科 交叉融合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新兴技术引入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领域后,岩石破裂在时空尺度的表征及评估取 得了长足进步。纵观岩石破裂问题的研究历程,所存在的不足在于人为将时序和空间特征割裂研究。究其本质,是对 岩石破裂的时空一致性缺乏深度认知。在此背景下,分别从唯物主义哲学和物理学发展的视角总结了事物的时空变 化性和物质运动的时空延展性规律,以能量时空性为主线,提出了岩石破裂时空观学术思想,从“岩石→能量→破裂” 完全统一角度定义了岩石破裂时空观。结合新时代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岩石破裂时空观理论体系的提出将为岩石力 学与岩石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全新的第四研究范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FLAC3D 的开采扰动下巷道稳定性研究
    张 武, 赵兴东, 于文龙, 秦绍龙, 胡学平, 于梓丰
    金属矿山    2024, 53 (8): 59-.  
    摘要61)      PDF (1724KB)(178)    收藏
    近矿体巷道围岩稳定性与开采扰动密切相关,本文以大柴旦矿业有限公司青龙沟北矿段深部西矿体及 3280 北风井回风巷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对岩体质量进行分级和岩体力学参 数进行估算;依据矿山生产计划,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位移规律及采动应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深部西矿体 开采工作的进行,巷道变形整体较小,并向采场方向倾斜移动;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巷道右帮、拱肩应力集中区域与顶 板应力较低区域呈顺时针转动,在开采完5 个中段后后续矿体的开采对巷道周围应力分布影响较小;3280 北风井回 风巷道及左侧斜坡道、二者间联络道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针对千枚岩岩体质量较差应在全面了解该区域岩体质量 后进行支护优化设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钒钛磁铁矿资源概况及综合利用技术进展
    严伟平, 张博远, 杨耀辉, 李 伦, 李维斯
    金属矿山    2024, 53 (11): 70-.  
    摘要85)      PDF (1480KB)(174)    收藏
    钒钛磁铁矿是以铁、钒和钛为主金属的复合型矿产资源,通常伴生有铜、钴、磷、钪等多种有价组分,具有 综合回收利用价值。在概述了中国钒钛磁铁矿资源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资源逐渐贫细杂化、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的状 况,着重就预选工艺、铁精矿提质降杂工艺、微细粒钛铁矿选别工艺、伴生资源回收利用工艺技术进展进行了总结,最 后分析了目前钒钛磁铁矿选矿存在的工艺技术问题,并指出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是未来钒钛磁铁矿选矿技术发展 的大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烧绿石晶体结构及(111) 晶面 特性研究
    曹 钊, 卢文达, 张艳清, 王介良, 王 鹏, 王晓平, 王维维
    金属矿山    2024, 53 (12): 116-.  
    摘要37)      PDF (2306KB)(168)    收藏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烧绿石晶体及晶面结构、电子结构的特性,以及其 表面活性位点和吸附行为,以优化浮选过程,提高矿物分离效率。能带和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烧绿石属于半导体,其 表面荷正电的活性位点为Nb 原子和Ca 原子,反应活性强,其次为O 原子,活性最低的原子为F;F—Ca 和O—Ca 键主 要呈离子键特性,在破碎和磨矿过程中,这些键易断裂,从而使烧绿石表面暴露更多的Ca 原子活性位点。表面断键 密度和表面能计算结果表明:烧绿石常见的解理面包括(111)面、(311)面和(400)面,其中(111)面最容易出现且最 稳定。表面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表明:Nb 和Ca 原子具有较强的金属性,在浮选时需优先考虑能与Ca 和Nb 活性位点结 合的捕收剂。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OHA-能与烧绿石表面的Nb 和Ca 位点发生化学吸附,OHA- 与Nb 形成的五元环 螯合构型最稳定,但Ca 位点数量更多,在捕收剂吸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围岩松动圈理论在某矿巷道支护优化中的应用
    帅 平, 陈俊智, 任春芳, 熊朝林, 卢林娟
    金属矿山    2024, 53 (8): 64-.  
    摘要41)      PDF (2272KB)(166)    收藏
    云南某铁矿山深部巷道变形严重,巷道经多次反复支护后未达到理想支护效果,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 隐患。为优化巷道支护效果,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基于围岩松动圈理论计算分析巷道支护现状,选取对支护影响较 大的3 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运用FLAC3D 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巷道变形破坏的原因为形成的围岩松动圈 等级同支护参数间的不匹配所致;在锚杆长度、锚杆间排距、喷层厚度3 个因素中,喷层厚度对支护效果影响最大;在 一定科学取值范围内,混凝土喷层厚度越大、锚杆长度越小、锚杆间排距越大,巷道顶板、两帮位移量越小,支护效果越 好;最后,提出选用长1. 8 m 的锚杆、锚杆间排距1. 0 m×1. 0 m、喷射混凝土厚度100 mm 的最优参数对巷道进行锚网 喷支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尾矿的特性、灾害及其资源潜力
    王 昆, 张 峥, KAREN A. HUDSON-EDWARDS, 杨 鹏, 诸利一, 杨修志, 陈志翔
    金属矿山    2024, 53 (8): 216-.  
    摘要62)      PDF (3332KB)(164)    收藏
    尾矿是矿石磨细选别后残余的固体废弃物,尾矿物理化学特性及尾矿库的常规地表堆存共同导致尾矿 库存在较大的安全与环境风险。低品位矿体高强度开采趋势下,我国尾矿年排放量维持在10 亿t 以上的高位,累计 堆存规模超200 亿t,细粒尾矿堆存方式、潜在灾害防治及综合利用面临新挑战,采选新技术装备及政策利好因素推动 尾矿资源潜力亟待释放。因此,以尾矿物理化学特性、排放堆存方法、溃坝灾害、尾矿资源潜力为主线,综述了尾矿物 理化学特性、尾矿堆存形式、尾矿溃坝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尾矿空区充填、尾矿制备材料、尾矿二 次利用、超积累植物提取金属元素、尾矿固碳等资源综合利用方法,可为研究者及工业界系统全面地重新审视尾矿废 弃物特性、尾矿库灾害防治、矿产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量化GSI 系统对地下岩体力学参数的估算
    王社光, 于庆磊, 尹爱民, 贾淯斐, 杨志强, 马 宁
    金属矿山    2024, 53 (8): 53-.  
    摘要37)      PDF (1623KB)(160)    收藏
    地下岩体力学参数的准确获取可以为破碎岩体支护设计、采矿方法优化提供一定数据支撑,对保护井 下作业人员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为准确、便捷获得地下岩体力学参数,采用岩体结构等级SR、岩体结构面等级SCR 以 及岩体完整性系数Kv 3 个指标,通过多指标交集定量化获取GSI 值,并结合地质强度指标GSI 与扰动参数D 之间存在 的数理关系,量化扰动参数D,并应用Hoek-Brown 强度准则确定岩体力学参数。将实际地质调查结果与室内岩石力 学试验相结合,估算某地下铁矿岩体力学性能指标,发现矿体力学性能明显弱于围岩约60%,表明需加强进路巷道以 及矿岩边界处的支护强度,该估算方法对地下岩体稳定性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损伤理论的深井巷道围岩松动圈计算方法
    吴 锋, 李 明, 宋新涛, 王少勇, 张博超
    金属矿山    2024, 53 (9): 13-.  
    摘要68)      PDF (1590KB)(159)    收藏
    在岩体开挖过程中,岩体内部的许多微小裂隙会发生扩张或者闭合等变化,因此在计算巷道围岩应力 场时,有必要考虑岩石材料的损伤特性。损伤理论考虑了岩石材料峰值后的软化特性,结合实际深井工程,验证了在 深部巷道围岩松动圈计算中应用损伤理论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在围岩弹塑性理论基础上,着重推导了基于Sidoroff 损 伤模型的围岩应力状态的损伤理论解析解。利用基于Mohr-Coulomb 准则的塑性理论以及分别基于Sidoroff 损伤模型 和双直线损伤模型的损伤理论,对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进行了计算。对比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数据,发现基于 Mohr-Coulomb 塑性理论的计算值误差约为19. 77%,利用损伤理论得出的松动圈厚度误差仅为6. 43%。验证了利用 损伤理论对深部巷道软化岩石围岩松动圈厚度进行预测的可行性,且得到的松动圈厚度更接近现场实测值,具有重 要的推广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赞比亚卢安夏难浸铜矿石扼酸控杂浸出技术研究
    刘亚平, 傅钰辉, 尹 君, 李 阳, 邓 洁, 孙春宝, 寇 珏
    金属矿山    2024, 53 (8): 100-.  
    摘要63)      PDF (1808KB)(157)    收藏
    赞比亚卢安夏穆利亚希氧化铜矿石性质复杂,原采用常规加温搅拌浸出工艺处理,但浸出液中杂质离 子含量高,影响了后续萃取—电积作业。为实现该矿石的高效清洁利用,开展了分支加酸扼酸控杂浸出试验研究。结 果表明:在磨矿细度-200 目占70%、硫酸用量45 kg/ t、矿浆浓度40%、搅拌强度300 r/ min,浸出温度65 ℃的条件下, 对矿石进行常规浸出试验,铜的浸出率为80. 35%,铁的浸出率为8. 81%,锰的浸出率为39. 38%;采用分支加酸工艺, 在硫酸用量37. 5 kg/ t,各段加酸比例分别为30%、25%、20%、15%、10%、0,各段浸出时间均为40 min 的条件下,分支 加酸浸出试验的铜浸出率为83. 29%,铁浸出率为7. 78%,锰浸出率为34. 86%。与常规加酸工艺相比,硫酸总用量减 少了7. 5 kg/ t,铜的浸出率提高了2. 94 个百分点,铁和锰的浸出率分别下降了1. 03 和4. 52 个百分点;现场应用分支 加酸技术,在铜浸出率不低于82%的前提下,吨铜硫酸用量降低0. 6 t,浸出液中铁离子和锰离子的浓度分别下降 0. 75 g/ L 和0. 70 g/ L;新工艺在不新增设备和药剂的情况下即可达到提铜降酸控杂的目的,有效降低了吨铜生产成 本,提高了料液质量,可为实现同类氧化铜矿的高效清洁浸出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我国非煤矿山职业健康防控技术研究现状、挑战及展望
    王运敏, 李 刚, 刘建国, 金龙哲
    金属矿山    2024, 53 (9): 1-.  
    摘要127)      PDF (2663KB)(157)    收藏
    矿业是现代工业的粮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采矿过程伴随众多职业危害因 素,给工人职业健康与安全造成极大影响。采用文献查阅、现场调研、访谈交流等方法,并基于团队已有研究积累,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非煤矿山职业健康防控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结果表明: 我国非煤矿山职业危害主要涉及粉尘、噪声、高温等7 类因素,存在“点多、面广、源强”的显著特点,防治难度大;在7 类职业危害因素中,粉尘危害最为突出,且爆破粉尘、强疏水性微细粉尘、井下喷浆粉尘与高寒、低气压、超大规模开采 粉尘防治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非煤矿山职业健康防护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为健全 非煤矿山职业危害监管体系、强化职业危害控制科技创新与实践、推行职业危害防控专业化社会服务、坚持职业危害 个性化与综合防治、探索职业危害智能化防治技术,逐步形成以监管落实为驱动、科技创新为抓手、社会服务为目标 的科学发展模式,切实提高非煤矿山职业危害因素防治效果,保障工人职业健康与安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