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金属矿山》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

扫码分享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随钻测量的岩体结构与力学参数表征研究进展
    于庆磊, 王宇恒, 李 友, 曹永胜, 蒲江涌
    金属矿山    2023, 52 (05): 45-58.  
    摘要195)      PDF (2850KB)(3315)    收藏
    岩体结构识别和力学参数表征是岩石力学领域的基础问题,是金属矿山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 由于天 然岩体结构的复杂性,岩体力学参数确定一直是岩石力学的难点。 随钻测量技术作为一种便捷、快速的原位连续测 量方法,能够利用钻孔过程中钻头的动力学响应,评价岩体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质,配合钻爆法施工,具有不可比拟的 优势。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回顾了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的随钻测量研究成果 和最新研究进展,从随钻测量技术研究的相关试验设备、随钻测量表征岩体结构、随钻测量表征岩石强度三方面进行 了较系统地综述,分析了已有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课题组的工作和认识,指出了随钻测量技术可能的发展 方向,为该技术的后续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岩石钻孔爆破能量调控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冷振东, 高启栋, 卢文波, 陈 明, 周桂松, 范 勇
    金属矿山    2023, 52 (05): 64-76.  
    摘要448)      PDF (4979KB)(3567)    收藏
    岩石钻孔爆破过程涉及复杂的温度—流体—应力—化学( T—H—M—C)耦合过程的相互作用,其实质 是炸药能量释放、传输与转化过程,研究爆破能量调控理论与技术对于提高炸药能量利用率、降低有害效应具有重要 意义。 聚焦炸药非理想爆轰模型、炸药与岩石的相互作用机制、爆破能量传输模型、爆破能量分配规律等方面,系统梳 理了岩石钻孔爆破中炸药能量释放、传输与转化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炸药爆破破岩的能量利用率依赖 于整个爆轰波的压力分布,炸药非理想爆轰时有相当一部分能量在波后稀疏波内释放;传统的波阻抗匹配理论对爆 破破岩过程的描述过于简化,并不能合理地描述炸药和岩石之间的能量传输过程;可以从炸药能量的释放过程和传 输转化两个环节实现对爆破能量的调控,主要有基于性能可调炸药的爆破能量调控技术、基于电子雷管精确延时的 爆破能量调控技术、基于起爆位置和起爆方式的爆破能量调控技术、基于装药结构优化的爆破能量调控技术等。 在 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岩石钻孔爆破能量调控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该技术 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大宗工业固废高值建材化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顾晓薇, 张延年, 张伟峰, 赵昀奇, 李晓慧, 王宏宇
    金属矿山    2022, 51 (01): 1-13.  
    摘要168)      PDF (1384KB)(2217)    收藏
    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了工业大国的行列,带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在制定工业发展计划的同时,更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在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了很多生态污染问题,其中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长期堆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地破坏。主要论述了典型大宗工业固废(铁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炉渣及脱硫石膏)高值建材化用的研究现状,对6种典型工业固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值建材化利用的可行性措施。大宗工业固废的高值建材化利用是确保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要想提高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人们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工业固废处置和利用方式。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探索工业固废跨行业的协同处置和利用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提供合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闭矿场铵盐淋出液脱氮研究进展
    邓祥意, 张臻悦, 池汝安, 肖春桥, 胡锦刚, 张秋桐
    金属矿山    2022, 51 (04): 1-12.  
    摘要150)      PDF (1622KB)(1794)    收藏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是我国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以铵盐为浸取剂的稀土浸出 工艺导致大量氨氮残留 于闭矿场,易随水体迁移造成氨氮污染,对闭矿场铵盐淋洗液进行脱氮是修复稀土矿 山氨氮污染的有效方法。 综述 了物理化学脱氮方法及其原理,其中吹脱法、膜处理法、湿式氧化法和化学沉淀法适 用于较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预处 理,离子交换法和折点氯化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可采用不同物理化学 脱氮工艺组合的方法实现稀土 闭矿场淋出废水的脱氮处理,但物理化学方法普遍成本偏高,易造成二次污染。 介绍 了传统生物脱氮工艺,主要包括 三段活性污泥、A / O 与 A2 / O、SBR 工艺及生物膜法,传统生物脱氮具有成本低 廉、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但脱氮工艺 流程较复杂、脱氮效率偏低。 论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同步硝化反硝 化等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及其脱氮 原理,相较于传统生物脱氮,采用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可缩短脱氮流程、节省药剂消耗 、提高脱氮效率,在风化壳淋积型 稀土闭矿场铵盐淋出液的脱氮处理上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采用多种脱氮方法 联合并开发新型工艺是风化壳 淋积型稀土矿闭矿场脱氮的发展趋势。 总结了稀土闭矿场淋出液脱氮的方法及基本 原理,以期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 矿闭矿场氨氮的绿色高效脱除提供一定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TiO2/蒙脱土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丁基黄药性能研究
    陈运双, 马瑞雪, 蒋潇宇, 李国栋, 赵思凯, 沈岩柏
    金属矿山    2022, 51 (05): 212-220.  
    摘要109)      PDF (2347KB)(1780)    收藏
    双马瑞雪蒋潇宇李国栋赵思凯沈岩柏(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摘要浮选废液中残余的黄药会严重危害自然生态及环境,为实现对黄药的高效降解,依据固相扩散原理,采用固相研磨—粉末烧结法成功制备出了TiO2/蒙脱土(MMT)复合材料,通过XRD、FTIR、SEM、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等检测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光化学特性进行表征,并在紫外光条件下考察了TiO2负载量、光催化剂用量、丁基黄药初始浓度和黄药种类等因素对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根据活性基猝灭试验和模拟废液的实时吸光光谱结果探讨了对丁基黄药的光催化降解机理。结果表明,80%TiO2/MMT具有更高的紫外光吸收性能和较低的光生载流子复合效率,0.2 g/L的光催化剂在光照30 min后对初始浓度为20 mg/L丁基黄药的光催化降解率达到99.52%,且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高,可以有效降解多种黄药。超氧自由基(·O2-)和空穴(h+)是光催化降解丁基黄药的主要活性物质,且光催化降解过程中产生了过黄药这一中间产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离子型稀土浸出过程杂质形成与去除研究进展
    原伟泉, 匡敬忠, 胡海祥, 梁斌珺, 于明明
    金属矿山    2024, 53 (7): 119-.  
    摘要64)      PDF (1683KB)(1159)    收藏
    离子型稀土矿是重要的中重稀土的来源。在原地浸矿过程中,铝、铁等杂质离子的存在显著影响后续 稀土萃取分离效果。因此,开展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过程中杂质组分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首先介 绍了国内外关于离子型稀土浸出过程中杂质组分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杂质组分对后续工艺和产品质 量的影响。依据杂质组分形成机制分别介绍了浸矿过程除杂和母液除杂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不同除杂方法 的理论基础和优缺点。根据现有研究基础和国家政策提出未来离子型稀土矿除杂应注重工艺的无害化和高效化,重 点开展杂质组分形成机制基础研究,以此为依据开发绿色高效的离子型稀土浸矿药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人工智能背景下采矿系统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
    顾清华, 江松, 李学现, 卢才武, 陈露
    金属矿山    2022, 51 (05): 10-25.  
    摘要546)      PDF (2418KB)(1707)    收藏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采矿系统工程作为采矿工程与系统工程的交叉学科方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首先梳理了采矿系统工程涉及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采矿系统工程中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通过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综述了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背景下采矿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对象,最后指出了未来采矿系统工程在跨学科应用、大系统优化及智能采矿方面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以进化计算和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新一代新能源智能化无人采矿装备,无人采矿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模式,采矿生产各工艺流程智能化和多系统融合大数据平台等4个重要发展方向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未来引领智能矿山建设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采矿工艺的结合必将推动采矿系统工程学科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XRT 智能预选抛废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
    罗主平, 刘建华, 孙业长, 杨 婷, 杨 璐, 阳建国, 张文国, 周承丞
    金属矿山    2024, 53 (8): 79-.  
    摘要112)      PDF (1516KB)(1090)    收藏
    我国矿石资源普遍禀赋差,选矿成本高,但选矿工艺技术及设备研发水平较高。为了推动近年取得重 大突破的高效大块预选设备———XRT 智能选矿机更好地服务矿山,提升矿山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建设绿色生 态矿山,在简要介绍了XRT 智能选矿机系统组成与分选原理、工艺技术的适用性及要求、工艺技术与设备的特点和优 越性基础上,按矿种分类介绍了代表性矿山开展XRT 智能预选抛废研究与生产实践的情况。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表 明:XRT 智能选矿机对矿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且具有分选客观、科学、精准、智能、节能、环保等特点;可以兼顾两种 及以上目标矿物或元素的高效综合回收;应用工艺简单,对现场碎矿流程的冲击、干扰小;入选粒度粗,高度契合能抛 早抛、能收早收理念;对薄、小、边、残、贫矿石资源的开发具有显著的扩能、降本、提质意义。并就XRT 智能选矿机的 研发和工艺技术应用给出了7 点建议:解决分选粒度向上下拓展与分选效率、可靠性、稳定性和工艺的适应性问题,以 实现多抛多收的目标;解决设备的大型化、系列化问题,以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并方便现场配置和生产管理;研发三 产品XRT 智能选矿机,为后续制定高效的选矿工艺和产品方案创造条件;制定全面、科学的矿废判定标准,以实现资 源效益的最大化;支持并携手矿石选择性破碎技术共同发展,为预选创造更好的条件;科学制定包容其他预选抛废技 术的高效抛废工艺,使抛废更彻底、工艺流程更简洁顺畅、技术经济指标更好;论证废石洗矿工艺替代筛分洗矿工艺 或给矿洗矿工艺的科学性,以使全系统工艺流程更简单、生产环境更整洁、投资和生产成本更低。最后指出,除磁铁矿 石外,其他铁矿石及非金属矿石的粗粒预选抛废,应用不断进步的XRT 智能预选抛废技术应是大势所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联合LiDAR 和高光谱数据反演矿山生态修复区植被地上碳储量
    唐佳佳, 董 婧, 杨永均, 许木桑, 雷少刚, 华 夏
    金属矿山    2023, 52 (01): 65-72.  
    摘要156)      PDF (2048KB)(1402)    收藏
    准确评估矿区植被地上碳储量,可为矿区生态修复及其碳汇贡献估算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无人机采集 激光雷达和高光谱数据,分别建立乔、灌、草 3 种植物群落的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并在神东矿区大柳塔采煤沉陷生态 修复区实现了应用与验证。 研究发现:仅利用高光谱数据反演乔、灌、草植物群落地上碳储量的精度 R2 分别为 0. 42、 0. 43、0. 41,仅利用激光雷达数据反演乔、灌、草植物群落地上碳储量的精度 R2 分别为 0. 64、0. 44、0. 36,融合 LiDAR 和高光谱两种数据反演乔、灌、草植物群落地上碳储量的精度 R2 分别达到 0. 87、0. 73、0. 72;LiDAR 和高光谱特征中 的高度百分位变量和绿色指数分别与地上碳储量的相关性最高,对于提升地上碳储量的反演精度贡献最大,说明融 合 LiDAR 和高光谱数据在反映群落形态结构和光合固碳特征方面的能力,可有效提高矿区植被地上碳储量的反演精 度。 研究结果表明:融合 LiDAR 和高光谱数据,可以实现矿区复杂地形和植被配置下的植被地上碳储量估算,为矿区 生态修复碳汇贡献评估提供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矿山充填技术的演进历程与基本类别
    刘浪, 方治余, 张波, 王美, 邱华富, 张小艳
    金属矿山    2021, 50 (03): 1-10.  
    摘要1260)      PDF (4149KB)(1870)    收藏
    充填采矿技术是实现矿山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载体,在历时几十年矿山实践中有了长足发展。在综述常规矿山充填技术发展历程和基本类别的基础上,提出以矿山充填、固废处置、采空区再利用、地热开 发、战略资源储备和智能控制等为协同发展目标,以充填能效为发展主线,将矿山充填技术演进历程划分为体积性充填、结构性充填、功能性充填和智能性充填4个阶段,分别从概念、功能和基本类别等进行了论述。 认为目前矿山充填发展阶段为结构性充填,随着矿山生产实践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性充填和智能性充填将成为矿山充填发展的新方向,进一步革新充填材料、充填工艺和充填装备,将对深地矿产资源开发与 未来矿山转型升级等产生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液态CO2相变致裂器泄能头气孔压力研究
    王伟, 李亚东, 郑永香, 尹超, 李朝博, 路小茜, 周星宇
    金属矿山    2022, 51 (07): 50-57.  
    摘要107)      PDF (1825KB)(1223)    收藏
    采用CO2相变爆破代替传统炸药爆破作为输入能量,对低渗砂岩铀矿层进行“爆破增渗”物理改造,对于提高我国天然铀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工业化生产的CO2致裂器主要针对煤岩开采等领域设计,在爆破增渗工况中适应性不佳。为此,对传统致裂器泄能头进行多孔设计、平衡各泄气孔压力,为设计出针对爆破增渗领域的“各气孔压力大且均匀”的致裂器提供理论参考。以RNG k-ε湍流模型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致裂器泄能头部分进行了数值仿真试验,分析了泄能头内的气体流动规律及压力分布特征,探讨了位置关系和孔径特征两个因素对泄气孔压力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为保持气孔压力的稳定输出,对称式分布的泄气孔优于交错式分布的泄气孔布置;同时,泄气孔直径设置为由首部至端部递增的非均匀式,可有效降低各气孔之间的压差。上述分析进一步表明:非均匀对称式的泄能头类型更符合爆破增渗的需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单轴压缩下冻融灰岩力学特性及裂纹扩展机理研究
    王 伟, 任韬哲, 候 超, 李 达, 杨 光
    金属矿山    2024, 53 (10): 61-.  
    摘要36)      PDF (7177KB)(787)    收藏
    为研究冻融灰岩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受载破裂过程,基于单轴压缩和电镜扫描试验,获得了冻融环境下 灰岩基本力学参数和微观形貌演化规律,并结合PFC2D 颗粒流程序,分析了冻融灰岩在荷载作用下的微裂纹扩展和 最大主应力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灰岩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指数型递减,而损伤变量 呈指数型递增;单次冻融循环作用下灰岩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平均损伤率分别为0. 58%和0. 53%,对应的半生命 周期分别为111. 13 和120. 79 次。灰岩受单向压缩荷载时拉—剪微裂纹占比最高,其次为拉伸和压—剪微裂纹,微裂 纹演变趋势可分为无裂纹阶段、微裂纹缓慢发展阶段和微裂纹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微裂纹起裂应 力、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均呈指数型递减,表明试样的受载能力降低。研究成果有助于从多尺度认识冻融环境下灰 岩的损伤特性和渐进破坏过程,为寒区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氧化锑矿选别研究进展及展望
    王进明 , 陈建华 , 董发勤, 杜明霞 , 傅开彬
    金属矿山    2021, 50 (12): 21-27.  
    摘要249)      PDF (1904KB)(1261)    收藏
    氧化锑矿是一种重要的锑矿资源,但目前还不能得到高效回收,氧化锑矿选别仍是选矿领域的一个 难题。开展氧化锑矿回收基础理论和工艺研究,对于延长锑资源利用年限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 来,广大选矿科技工作者对氧化锑矿选别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这些选别方法主要包括重选法、硫化浮选法、直 接浮选法等。对氧化锑矿选别工艺与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后续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在重选 方面要开发高效微细粒氧化锑矿重选回收装备,并研究其在复杂力场中的运动规律;在硫化浮选方面需要加强硫 化机理研究,筛选高效、低廉的硫化剂,降低硫化温度,硫化前对氧化锑进行预富集;在直接浮选方面应继续加强氧 化锑矿浮选机理研究,提高浮选药剂的捕收能力与选择性,并加强氧化锑矿溶解的浮选溶液化学研究,开展氧化锑 与其他脉石矿物表面异相凝聚、溶解离子表面转化等交互作用行为及机理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绿色爆破的爆炸能量转化机制
    周桂松, 钟冬望
    金属矿山    2022, 51 (07): 35-41.  
    摘要146)      PDF (1607KB)(1193)    收藏
    绿色爆破的本质是提高爆炸能量利用水平,尽量增加与破岩效果相关的有用功,减少有害功、无效功、热损耗和能量的散失。基于热力学原理,初步揭示了爆生气体作用下的爆炸能量转化机理,探究了爆生气体所携带内热能转化做功的阶段、条件、路径、代价和影响因素,建立了包含3次能量分配的爆炸能量转化过程物理力学模型。研究揭示了爆破近区、中区和远区的爆炸能量分布规律,分析了爆炸能量的4种最终主要转化形式:破岩做功、热交换损失、气体泄漏损失和动力学能损失,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绿色爆破的实现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面向膏体充填尾砂浓密的絮团结构研究进展综述
    李翠平, 陈格仲, 侯贺子, 颜丙恒
    金属矿山    2021, 50 (01): 14-23.  
    摘要1193)      PDF (1356KB)(1445)    收藏
    膏体充填的技术难题之一是如何在尾砂浓密环节制备出浓度稳定、适宜的底流,从而满足后续工艺 环节的需要,以期为矿山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但实际工程中尾砂浓密的底流浓度常常不稳定,基于国内 外尾砂浓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底流浓度除了受浓密工艺的宏观因素影响外,根本原因取决于浓密脱水过 程中的絮团微细观结构。为此通过综述国内外浓密中尾砂絮凝、尾砂絮团结构改变、絮团水含量变化、床层孔隙通 道发展演化以及压密区脱水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浓密中外界条件对絮团结构变化的作用机理,絮团结 构形态影响絮团水含量变化的致因,压密区絮团水与床层孔隙通道对底流浓度的影响,得出絮凝条件决定絮团结 构的初始形态,沉降区流体剪切力、压密区尾砂床层压力以及耙架剪切作用改变絮团结构状态,絮团水含量伴随絮 团结构状态改变而变化、并经床层孔隙通道排出,提高了浓密机底流浓度。进而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 絮团结构改变对尾砂浓密脱水的微细观作用,提出了尾砂浓密脱水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无人机低空遥感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廉旭刚, 韩 雨, 刘晓宇, 胡海峰, 蔡音飞
    金属矿山    2023, 52 (01): 17-29.  
    摘要142)      PDF (5183KB)(1084)    收藏
    矿产资源开采导致矿区地表频繁发生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矿山智能化的建设进程,监测并预警地质 灾害的发生对于矿区正常生产及防灾部署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矿区地质灾害主要依靠传统地面监测手段及 InSAR 等方法,存在费时费力、周期长及 InSAR 无法监测大梯度形变等不足,无人机低空遥感作为一种新兴手段,以其独特 的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中。 结合现阶段典型成果及课题组近年来的探索实践,简述了矿山地质 灾害的类型,分析了无人机低空遥感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的应用现状,总结了无人机低空遥感在开采沉陷监测、煤火识 别及地质灾害监测等方面应用的基本流程,提炼了现阶段无人机遥感实时高精度沉陷盆地构建、水平位移监测及多 源时空数据融合等技术发展亟需攻克的技术难点,并从无人机高精度数据采集、多类型载荷协同、5G 实时传输及智能 灾害监测等方面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矿山地质灾害要向“多网融合+实时监测+智能作业+任务协同+全面感知 +自主决策”的智能监测预警体系方向发展,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学者开展协同攻关,实现“产学研用”联动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倒梯形巷道顶板全长锚索联合支护技术研究
    孙立虎, 王雁冰, 王 敏, 于冰冰
    金属矿山    2024, 53 (6): 14-.  
    摘要90)      PDF (3315KB)(695)    收藏
    针对长城五矿1902S 回风巷倒梯形煤巷的高地应力产生的围岩稳定性差,支护体失效的问题,在实地调 研施工现场后,结合FLAC3D 数值模拟分析原方案的支护失效体制,并提出“全长锚固锚索+组合支撑钢墩柱+W 型钢 带+钢筋锚网+钢带”的联合支护技术,从顶板围岩的变形量和帮部相对移近量两方面来分析矿压显现规律。结论如 下:原方案锚杆锚索的组合支护体应力偏分布,不能解决倾斜顶板帮角处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全长锚索支护对应顶 板离层和应力集中位置,并采用支撑钢墩柱对顶帮角处进行补强支护,矿压监测数据显示,该技术明显改善了顶板的 围岩稳定性,有效地减轻了帮部的压力和变形,锚索的承拉效果明显强于锚杆,为解决不规则巷道的顶板支护提供了 重要的实践经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某铁矿高压辊磨—预选精矿的球磨与塔磨效果对比研究
    韩 呈, 王子扬, 侯 英, 陈来保
    金属矿山    2023, 52 (03): 114-119.  
    摘要117)      PDF (1395KB)(650)    收藏
    为提高矿山磨矿效率、实现节能降耗,以某铁矿高压辊磨—预选精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球磨机和塔 磨机为粗磨设备开展磨矿试验。 结果表明:① 采用球磨机磨矿,磨矿时间为 200 s 时,新生成-0. 074 mm 产品的能耗 为 150. 08 kW· h / t,磨机-0. 074 mm 利用系数为 0. 586 t / ( m3· h);采用塔磨机磨矿,磨矿时间为 600 s 时,新生成 -0. 074 mm 产品的能耗为 138. 53 kW· h / t,磨机-0. 074 mm 利用系数为 0. 195 t / (m3· h)。 2 种磨矿方式的产品各粒级 产率差异主要集中在+0. 150 mm 和 0. 150 ~ 0. 074 mm。 ② 优化试验确定适宜的塔磨工艺参数为:磨矿时间 300 s、磨 矿浓度 60%、搅拌器转速 300 r / min、介质充填率 16. 15%、料球比 0. 166 4。 该条件下,磨机-0. 074 mm 利用系数为 0. 625 t / (m3· h),新生成-0. 074 mm 产品的能耗为 53. 62 kW· h / t。 与球磨机相比,-0. 074 mm 利用系数提高 6. 66%, 新生成-0. 074 mm 产品的能耗降低 64. 27%。 研究结果可为塔磨机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复配捕收剂强化煤气化细渣浮选试验研究
    李振, 刘洋, 朱张磊, 李毅红, 高博, 袁雪
    金属矿山    2023, 52 (10): 111-118.  
    摘要55)      PDF (1954KB)(783)    收藏
    针对煤气化细渣浮选分选效果低的问题,选用了柴油及其与油酸钠、OP4、甲基萘的复配产物作为捕收 剂,MIBC、仲辛醇、2 号油、聚乙二醇作为起泡剂,进行了煤气化细渣的浮选对比试验,并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 傅里叶 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复配捕收剂强化浮选效果的机理。 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当捕收剂质量用 量 相同时,复配捕收剂浮选效果优于柴油捕收剂,其中 OP4 与柴油复配的捕收剂浮选效果最好。 当柴油质量占比为 80%、OP4 质量占比为 20%、捕收剂用量为 35 kg / t、MIBC 用量为 6 kg / t 时,浮选残炭产率提高了 23. 93%、浮选残炭灰 分增加了 5. 81%。 激光粒度分析结果表明,OP4 与柴油复配捕收剂的粒径相对较小,改善了柴油捕收剂的分散性 ,增 加了残炭颗粒与捕收剂之间的碰撞概率,因而致使浮选回收率增加了约 1 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 指出, OP4 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炭表面疏水官能团的附着有积极作用,提升了浮选残炭的产率。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 示, 浮选可以将附着与镶嵌在残炭上的灰质颗粒去除,但无法分离炭-灰熔融体,导致浮选残炭产品灰分偏高。 因而, 为 实现煤气化细渣中炭-灰高效分离,后续研究应从炭-灰解离角度开展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我国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何荣兴, 陈丽媛, 任凤玉
    金属矿山    2022, 51 (11): 1-9.  
    摘要244)      PDF (1950KB)(1139)    收藏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生产安全、开采强度大、效率高、回采工艺简单,在地下开采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损失贫化大的问题限制了该方法在贵重金属矿山的应用,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总结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60 a的发展历程,并从放矿理论、采场结构参数、放矿方式和巷道布置形式、覆盖层块度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控制损失与贫化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仍存在的研究问题为:放矿理论中仅考虑散体的流动特性,爆破块度、放矿口尺寸、边孔角、铲装深度等因素未在放矿理论中综合考虑,从而造成依据放出体形态确定的采场结构参数并非最优值;实际生产中并未严格按照低贫化放矿方式作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不能完全适应矿体产状变化,部分矿山覆盖层形成方法不利于损失贫化控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控制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的研究方向和措施,对于矿山进一步控制损失贫化指标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