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金属矿山》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

扫码分享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3-11-15
    采矿工程
    地下矿山采空区探测及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
    章林, 孙国权, 李同鹏, 刘海林, 汪亮, 陆玉根
    2013, 42(11):  1-4+138. 
    摘要 ( 145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采空区的特点,提出了空区探测、建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的一体化空区围岩稳定性评判综合治理技术,实现了复杂空区探测(CMS空区探测)—采空区三维模型构建(采用有关矿业软件)—数值计算(采用FLAC3D等)之间的耦合链接,并结合案例介绍了其在多个矿山的成功应用。
    河床下伏采空区岩移规律及治理方案研究
    张玉福
    2013, 42(11):  5-9. 
    摘要 ( 125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有限元数值计算应用于西石门铁矿河床下伏采空区地表沉降规律的研究。对比钻孔资料可以认为,该方法能有效预测矿体采动引起的地表沉陷范围和发展趋势。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从采空区充填、浅部裂隙注浆和表层封闭3个层次治理河床及下伏采空区,并通过数值计算验证了整理方案的有效性。
    急倾斜厚大矿体高分层连续充填采矿方法研究
    马毅敏, 周文略
    2013, 42(11):  10-13. 
    摘要 ( 141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倾斜厚大矿体高分层连续充填采矿方法研究马毅敏,周文略中钢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针对国内急倾斜厚大贫铁矿矿体形态变化大,岩石夹层多等禀赋特征,通过对传统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的创新,提出除1个主运输水平外,全矿床不设辅助中段,按高度225 m大分段,75 m高分层上向连续充填开采全矿体的采矿方法。同时,利用采场内留点柱、顶板水平光爆压顶和全尾砂充填技术,有效减小贫化率,减少空场下凿岩、出矿的安全问题,降低充填成本。实践证明,该采矿方法能有效减少采准工程量,提高充填采矿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磷矿地下开采地压规律的FLAC3D数值模拟
    李小双, 李耀基, 王孟来
    2013, 42(11):  14-16+20. 
    摘要 ( 1583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晋宁磷矿2号坑口北采区深部矿体为工程背景,通过FLAC3D数值计算工具,对不同矿体厚度下深部磷矿体地下开采过程中采场、围岩的稳定性及地压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①矿体采出后,采空区上覆岩体的自重力向周边新的支承矿壁点转移,在采空区上方形成卸压带;同时在其前方与后方两侧矿壁附近形成支承压力增压带。随着采场向前推进,超前支承压力随之前移,采场覆岩受采动影响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②倾斜条件下,矿体开挖后所形成的采空区上部覆岩与下部覆岩应力状态是非均匀、非对称的,整体上采场上部矿压显现程度比下部明显。③随着开采矿层厚度的增加,矿体开挖形成采矿区后,采场覆岩受采动影响的范围更大,而矿压显现的程度则减弱。采空区前方支承压力区域最大应力集中系数减小,塑性区范围增大。
    阶段矿房法采空区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处理方案
    李元辉, 东龙宾, 解世俊, 赵兴东
    2013, 42(11):  17-20. 
    摘要 ( 133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家沟硫铁矿经过多年开采,在井下形成了大量采空区,给下部矿体的开采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在综合分析张家沟硫铁矿采空区存在现状及地质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开采方案,采用FLAC3D对+120 m水平的采空区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回采方案下矿柱及空区应力场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分析,确定采场最优回采顺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空区的处理方案,安全崩落顶盖,在113采场底柱上部形成足够厚度的松散垫层。研究结果可为现场的施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某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回采方式优化研究
    谭宝会, 张志贵
    2013, 42(11):  21-24+28. 
    摘要 ( 150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某铁矿为在缓倾斜中厚矿条件下使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矿山,矿山在扩能改造之后生产规模有了较大增长,但由于种种原而不能达产,矿山生产压力剧增,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根据矿山矿体的赋存特点,对缓倾斜中厚矿体条件下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方式进行了改进优化,形成了一套适合缓倾斜中厚矿体的矿石回采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矿石回采率,降低了贫化损失,为相似条件的矿山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复杂空区群影响下矿山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胡建军, 黄玉柱, 吴鹏, 解联库, 万串串
    2013, 42(11):  25-28. 
    摘要 ( 144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河北某金矿多年开采形成的复杂空区群为背景,利用FLAC3D建立三维计算模型,研究空区群影响下的露天开采边坡稳定性,选取典型剖面计算了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结果表明:空区的存在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影响不大,但靠近边坡边帮的空区可能引起边坡的局部失稳;空区经废石非胶结充填方式处理后,边坡安全系数能显著提高,稳定性有明显改善。该研究方法可供类似矿山借鉴。
    多层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处理措施
    胡从倩, 王德胜, 崔帅立, 那米日
    2013, 42(11):  29-33+37. 
    摘要 ( 153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现场地质调查、岩石力学性能实验的基础上,应用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对威克矿多层多区块叠跨复杂采空区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空区体系处于稳定状态。对矿山提出的空区处理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照此处理后采空区体系虽部分贯通但整体仍然稳定,达不到崩落塌通地表的预期效果。在空区体系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空区体系处理的改进方案。先考虑多种因素条件综合确定空区顶板的安全厚度层,松动爆破剥离安全层上部的岩石;再用露天深孔挤压爆破崩落法处理空区上部预留顶板安全层,爆破崩落的岩石充填空区形成下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覆岩保护层;最后对空区间残留的岩柱进行崩落,以达到处理采空区体系的目的。
    水平境界隔离矿柱置换回收关键技术的数值模拟
    许振华, 乔兰, 李振林
    2013, 42(11):  34-37. 
    摘要 ( 140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某金矿露天转地下水平境界隔离矿柱置换回收工程实践,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GeoFBA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对该矿水平境界隔离矿柱采用工人充填体置换回收关键技术可行性及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揭示了置换前后水平境界隔离矿柱及其对井下影响范围的应力分布规律和位移变形趋势,确定了最优的人工置换回收顺序。 模拟结果对矿山安全置换回收水平境界隔离矿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佛子冲矿采空区群模糊聚类分级及综合治理
    马雄忠, 王文杰
    2013, 42(11):  38-42+142. 
    摘要 ( 1461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对佛子冲矿104#矿体采空区群进行稳定性分级及综合处理研究,在前期空区探测的基础上,基于三维数值计算软件ANSYS与FLAC3D耦合,对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模拟分析,选取空区顶板暴露面积及数值计算得到的采空区顶板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最大位移4个因素,运用模糊聚类理论对空区进行聚类,实现采空区稳定性4分类。针对4采空区分别提出加强监测管理、加强支护、部分充填和全部充填等处治措施,以保障佛子冲矿生产安全,节约空区处理成本。
    矿物工程
    杨林坳钨矿石高压辊磨产品特性研究
    孙业长
    2013, 42(11):  43-45. 
    摘要 ( 153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确定高压辊磨机粉碎湖南远景钨业杨林坳选厂细碎产品的合适工艺及参数,对粉碎产品进行了粒度特性及相对可磨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高压辊磨作业可大幅度提高产品中细粒级的含量;②增大辊面压力,可提高产品细粒级含量和破碎比;③缩小闭路筛分筛孔尺寸可提高高压辊磨机排矿中细粒级含量;④高压辊磨作业可显著提高辊压产品的相对可磨度,闭路筛分筛孔尺寸越小,相对可磨度越大,粗磨情况下相对可磨度提高的幅度较大,在辊面压力为45 MPa、筛孔孔径为3 mm、磨矿细度为-0075 mm占50%的情况下,其对试样的相对可磨度系数达155,可显著提高一段磨矿效率。
    基于还原焙烧的某海滨钛磁铁矿的钛铁分离
    高恩霞, 孙体昌, 徐承焱, 刘志国, 刘真真, 于春晓
    2013, 42(11):  46-48+52. 
    摘要 ( 146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高效分离印尼某高铁钛、低硫磷海滨钛磁铁矿中的钛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采用直接还原焙烧—磨矿—弱磁选工艺对该试样进行了还原焙烧工艺技术条件研究,并对确定条件下的焙烧产物进行了不同磨矿细度下的钛铁分离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剂NCS对铁还原和钛铁分离有促进作用;在烟煤A用量(与试样的质量比)为30%、NCS用量为11%、还原焙烧温度为1 250 ℃、还原焙烧时间为60 min、磨矿细度为-43 μm占6902%、弱磁选磁场强度为151 kA/m的情况下,可获得TFe品位为9374%、回收率为9591%、TiO2品位为045%的还原铁粉,实现了钛铁的高效分离;钛在尾矿中的富集为后续回收钛创造了条件。
    新疆某褐铁矿石反浮选抑制剂选择 与抑制机理探讨
    刘豹, 刘淼, 孙乾予, 毕迪
    2013, 42(11):  49-52. 
    摘要 ( 1893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新疆某褐铁矿石反浮选效果,对其反浮选抑制剂进行了优选试验,并通过对矿石中褐铁矿纯矿物在3种不同淀粉类抑制剂情况下的表面ζ电位的测定,研究了这些抑制剂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①在酸性环境下羧甲基淀粉钠、普通可溶性淀粉、叔胺盐型阳离子淀粉的抑铁效果逐渐减弱;在碱性环境下叔胺盐型阳离子淀粉、普通可溶性淀粉、羧甲基淀粉钠的抑铁效果逐渐减弱。②在pH=5的矿浆中,以羧甲基淀粉钠为抑制剂,采用1粗2精1扫,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该矿石,可获得铁品位为6079%、铁回收率为7996%的铁精矿。③酸性环境下表面带正电的褐铁矿物大量吸附羧甲基淀粉钠(阴离子淀粉),因而羧甲基淀粉钠抑铁效果较好;碱性环境下表面带负电的褐铁矿物大量吸附叔胺盐型阳离子淀粉,因而叔胺盐型阳离子淀粉抑铁效果较好。
    阴离子捕收剂CY-12#反浮选弱磁精矿试验
    唐雪峰, 陈雯, 李文风
    2013, 42(11):  53-55+59. 
    摘要 ( 142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普遍采用的阴离子反浮选提铁降硅工艺一直需在加温条件下进行,为提高反浮选捕收剂对浮选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长沙矿冶研究院研制了新型耐低温阴离子捕收剂CY-12#,对铁品位为6577%、SiO2含量为861%的弱磁选精矿进行了浮选温度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要获得相近的选别指标,只需适当调整反浮选药剂用量;采用1粗1精3扫、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在15 ℃情况下可获得铁品位为6986%、铁回收率为9862%、SiO 2含量为287%的反浮选精矿,与30 ℃情况下的精矿相比,铁品位仅下降027个百分点,但铁回收率提高了044个百分点。
    铜铅分离新型铅抑制剂研究
    迟晓鹏, 王纪镇, 邓海波, 印万忠
    2013, 42(11):  56-59. 
    摘要 ( 159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制铜铅矿物浮选分离的高效铅抑制剂,以黄铜矿、方铅矿单矿物在CMC、硫酸铝或二者组合抑制体系中的可浮性特征为基础,研究了硫酸铝+CMC在郴州某铜铅混合精矿浮选分离中的抑铅浮铜效果,最后分析了硫酸铝影响Z-200在黄铜矿、方铅矿表面吸附的机理。结果表明:CMC、硫酸铝以及硫酸铝+CMC均可增大黄铜矿和方铅矿的可浮性差异;在先添加硫酸铝后添加CMC的情况下可低成本、小污染、高效率地实现铜铅混合精矿的分离。因此,硫酸铝+CMC是铜铅浮选分离的新型铅抑制剂。
    陕西某低品位铜铅锌硫化矿石选矿试验
    李福兰, 胡保栓, 孙运礼, 刘宝山
    2013, 42(11):  60-63. 
    摘要 ( 138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陕西某低品位铜铅锌硫化矿石性质的特点,采用铜铅部分优先混合浮选原则流程,以西北矿冶研究院研制的锌抑制剂T80、铜铅混合浮选捕收剂酯-12、铜铅分离铅抑制剂T81为关键药剂,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粗3精1扫铜铅混浮、1粗1精1扫铜铅分离、1粗2精1扫选锌、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该矿石,获得了铜品位为2896%、回收率为6371%、伴生银品位为98084 g/t、回收率为1795%的铜精矿,铅品位为4537%、回收率为8187%、伴生银品位为68996 g/t、回收率为3605%的铅精矿,锌品位为5044%、锌回收率为8936%的锌精矿。
    提高湖南某低品位铜镍矿石选矿指标研究
    师伟红, 吴斌, 周涛
    2013, 42(11):  64-68. 
    摘要 ( 137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某低品位铜镍矿现场铜镍混合精矿铜镍指标均较低。以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和现场流程考查结果为基础,着重对矿石进行了磨矿细度、药剂制度和工艺流程优化研究,在对现场流程和药剂制度仅作较小改动的情况下,获得了铜品位为465%、镍品位为364%、铜回收率为8648%、镍回收率为7506%的铜镍混合精矿,与现场生产指标比较,在精矿质量指标略有提高的情况下,铜回收率提高了311个百分点,镍回收率提高了461个百分点。
    福建某银铜多金属矿石选矿工艺优化
    甘永刚
    2013, 42(11):  69-73. 
    摘要 ( 133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某银铜多金属矿石由于铜品位较低,现场采用单一浮银工艺获得银精矿,金、铜仅作为伴生元素回收。由于铜在氰化浸金、银过程中的消极作用较大,因此铜的计价系数仅为01,且金、银的计价系数也受到影响。为提高矿山和湿法冶金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工艺完善与改造提供依据,对该矿石进行了部分优先快速浮铜—金银混合浮选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场磨矿细度下,采用1粗2精快速选铜、1粗1扫2精选银工艺处理该矿石,取得的铜精矿铜、金、银品位分别为2203%、3221 g/t、2 36000 g/t,回收率分别为4651%、3221%、1254%,银精矿铜、金、银品位分别为149%、412 g/t、1 23600 g/t,回收率分别为4023%、5269%、8401%,金、银、铜的经济价值均得到显著提高。
    包钢稀土选矿厂稀土浮选药剂优化
    王介良, 曹钊, 李解, 李保卫, 程建忠, 刘占全
    2013, 42(11):  74-76+80. 
    摘要 ( 155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包钢稀土选矿厂的脉石矿物由于受到金属离子的活化,使1粗2精浮稀土流程不能形成闭路(中矿返回会影响浮选系统的稳定),生产指标不理想。为解决生产流程稳定性差、生产指标不理想的问题,对现场浮稀土给矿进行了药剂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柠檬酸+水玻璃为脉石矿物的组合抑制剂,可有效消除金属离子对脉石矿物的活化;在柠檬酸+水玻璃用量为200+1 500 g/t情况下,采用1粗2精、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试样,可获得ReO品位为5132%、回收率为7094%的稀土精矿,比现场稀土精矿ReO品位提高了132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了1591个百分点。
    某低品位铜钼矿石混浮捕收剂替代试验
    李彩琴, 孙春宝, 李绍英, 甄春红, 王培龙, 刘行刚
    2013, 42(11):  77-80. 
    摘要 ( 1401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某低品位斑岩型铜钼矿选矿厂以酯105+煤油为捕收剂进行铜钼混合浮选,不仅分选指标不太理想,而且煤油采购越来越困难,价格也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解决生产中面临的这些问题,采用从美国引进的新型高效捕收剂替代原浮选药剂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以MO+CO-47为铜钼混浮捕收剂,在工艺流程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了铜、钼品位分别为1970%、0339%,铜、钼回收率分别为9264%、8034%的铜钼混合精矿,与现场生产指标相比,精矿铜、钼品位分别提高145、0009个百分点,回收率分别提高706、1005个百分点。因此,用MO+CO-47替代原捕收剂酯105+煤油可以取得理想的降本增效效果。
    内蒙古某低品位斑岩型铜钼矿石浮选试验
    甄春红, 孙春宝, 李绍英, 刘行刚, 李彩琴, 王培龙
    2013, 42(11):  81-83+87. 
    摘要 ( 128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某低品位斑岩型铜钼矿石矿物成分复杂,目的矿物相互嵌生,且粒度粗细不均。为开发利用该资源,采用阶段磨矿、阶段混合浮选原则流程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一段磨矿—1粗3扫混合浮选—混合粗精矿再磨—1粗3精3扫流程处理该矿石,最终获得了铜、钼、金品位分别为2020%、0797%、2030 g/t,铜、钼、金回收率分别为为8842%、8039%、7475%的铜钼混合精矿。
    合成富铟铁酸锌中铟的硫酸浸出行为研究
    张琳叶, 莫家梅, 黎铉海, 刘晓彬, 杨景芳, 潘柳萍, 梁信源, 魏光涛
    2013, 42(11):  84-87. 
    摘要 ( 379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给富铟铁酸锌中铟的高效回收提供参考,以铟浸出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人工合成富铟铁酸锌硫酸浸出的工艺条件及其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合成富铟铁酸锌的粒度在0150~0045 mm范围内变化对铟浸出率影响较小,浸出反应温度、浸出时间、搅拌速度对铟浸出率影响较大,较理想的浸出反应温度为85 ℃、浸出时间为60 min、搅拌速度为300 r/min;该浸出反应符合未反应缩核模型,其表观活化能Ea为53555 kJ/mol。
    菱镁矿石制活性MgO的修正水化活性评价法
    朱静, 叶楠, 杨家宽
    2013, 42(11):  88-91. 
    摘要 ( 142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化率是菱镁矿石煅烧制备活性MgO工艺中煅烧产物MgO活性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在煅烧产物杂质含量小于2%时可信度较高。随着优质菱镁矿石资源的日渐枯竭,为了适应高杂质菱镁矿石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修正水化率概念,并以辽宁海城某菱镁矿为原料进行了煅烧制备活性MgO工艺技术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修正水化率指标比水化率指标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煅烧产物中MgO的活性,这一结论与煅烧产物及其水化物的XRD、SEM分析结论吻合。
    地质与测量
    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
    吕晓岚, 王文, 陈元旭, 马淑玉
    2013, 42(11):  92-94+99. 
    摘要 ( 217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总结我国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实践探索3个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不同评价目的的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类型:以科学反映地质调查作用和贡献为目的的地质调查项目效益评价、以内部管理为目的的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以监督决策为目的的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并简述了各类绩效评价的特点。从3个思路转变、2种评价体系以及4个评价步骤等方面,重点介绍了以内部管理为目的的绩效评价方法和程序。最后指出要把绩效评价作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重要抓手,并进一步完善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争取使绩效评价与项目技术评审、预算审查进行整合。
    滇西东山铅锌矿床地气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丁西同, 周四春, 赵春江, 赵峰, 刘国安, 刘俊
    2013, 42(11):  95-99. 
    摘要 ( 145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东山矿区56线、0线、39线地气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普遍存在Pb、Zn、Cu、Au异常,其中Pb、Zn异常最为明显。在已探明矿体展布区域,Pb、Zn地气与土壤异常重叠性较好,Cu、Au异常明显但具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伴随有一定的As、La、Sr等元素组合异常。在未探明矿体存在区域的北西端F18断层展布区域,Pb、Zn地气明显,土壤异常虽然较弱,但是与无异常区域区别明显,可能是受地表覆盖程度较厚的影响所致,同时亦伴随有不同程度的Cu、Au异常,另外伴随有一定的As、Sb、Bi等元素组合异常。分析表明,地气与土壤异常套合较好,在已探明矿体展布区域深部具有寻找铜或者铜铅锌矿体的较大潜力,在其北西端F18断层展布区域具有寻找铅锌铜金矿的较大潜力。
    超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尾矿库水位探测中的应用
    赵奎, 伍跃胜, 高忠, 王明
    2013, 42(11):  100-102. 
    摘要 ( 146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超高密度电阻率法用于尾矿库水位的探测,提出了根据实测电阻率的变化率等值线确定尾矿库水位的方法。将该方法得到的尾矿库水位与现场钻孔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探测结果与钻孔实测水位基本吻合,为尾矿库水位探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南北地区不同金矿床稀土元素特征差异分析
    吴二, 陈远荣, 蓝妮拉, 卢月玲, 周峰, 张冠清, 廖德好, 林立保
    2013, 42(11):  103-105+109. 
    摘要 ( 1412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中国南北地区不同金矿床成矿特点方面的差异,利用稀土元素的示踪性,对南北地区不同金矿床的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金矿矿石中稀土元素的总量差异较显著,最高为江西金山金矿,稀土总量为16639×10-6,最低为黑龙江乌拉嘎金矿,稀土总量为347×10-6,由此推断不同地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的深度不同;大部分金矿床显示轻稀土元素较明显富集,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稀土配分曲线向右倾斜,但河南杨砦峪金矿与黑龙江乌拉嘎金矿的稀土配分曲线形态较为平缓,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低;黑龙江乌拉嘎金矿、辽宁白云金矿具有铕正异常,其余金矿床为铕负异常,这可能是因为不同金矿床成矿环境是不一样的。
    传统方法和地质统计学在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对比分析
    唐攀, 唐菊兴, 唐晓倩, 林彬, 方向
    2013, 42(11):  106-109. 
    摘要 ( 145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Micromine软件为操作平台,总结传统方法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通过2个典型矿床实例、2种方法的资源储量估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认为地质统计学法不仅考虑工程控制程度,而且还涉及克里格估计方差,并且能实现自动化,明显优于地质块段法、平行断面法为代表的传统方法,结果能直接应用于矿山开采方案。
    机电与自动化
    露天矿精细化开采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任高峰, 张卅卅, 赵利坤, 张世雄
    2013, 42(11):  110-113+127. 
    摘要 ( 128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精细生产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露天矿精细化开采技术体系。利用虚拟仪器技术、数据库技术,建立一个集安全生产工艺信息、隐患信号监测数据及预警决策指挥模块于一体的露天矿精细化开采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由传感器、信号硬件调理设备、数据采集卡与计算机等组成,软件平台的设计采用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本系统采集项目可扩充,能够对露天开采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与传输,进而实现露天矿开采工艺环节的实时监控、数据共享和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研究成果有望改变传统露天矿山粗放式的开采模式,进一步丰富露天矿精细化开采技术体系。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防护密闭门的研究
    彭然
    2013, 42(11):  114-118+122. 
    摘要 ( 149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要介绍井下紧急避险设施之一的防护密闭门,详细说明了防护密闭门的结构、工作原理、材料的选择,并进行了专业的有限元分析。经试验后论证,结果安全可靠。
    20~1 000 kHz超声导波用于锚杆锚固质量检测的探索
    廖霖, 张昌锁, 柳明, 张胜利, 王银涛
    2013, 42(11):  119-122. 
    摘要 ( 1396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使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于锚杆锚固质量的检测,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室测试的方法对超声导波在锚杆中的传播规律进行了研究。在20~1 000 kHz导波频率范围内,对不同锚固质量的锚固锚杆进行了扫频,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群速度随频率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频率较低时,同一频率导波在不同锚固质量的锚杆传播的群速度不一样,可用于锚杆锚固质量的检测;频率较高时,它们的群速度几乎一致,可用来检测锚固锚杆的长度,但存在一些可用于锚杆锚固质量检测的导波。
    聚磁介质几何特征对高梯度强磁选效果的影响
    李文博, 汤玉和, 韩跃新, 袁致涛
    2013, 42(11):  123-125. 
    摘要 ( 1367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新设计的一种异形聚磁介质在高梯度强磁选机分选实践中的效果,进行了等间隙等丝径圆棒介质与异形介质、等间隙不同丝径圆棒介质和等间隙不同丝径异形介质的对比分选试验,并对等间隙等丝径圆棒介质和异形介质的选别精矿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异形介质的高梯度强磁选机对细粒铁矿物的回收能力更强,具有降低目的矿物粒度下限的效果。
    安全与环保
    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防雷设计
    苏军, 张达, 韩志磊, 李春风, 李朋伟
    2013, 42(11):  126-129+134. 
    摘要 ( 1426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明了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防雷设计的主要内容,详细论述了其中的总体设计方案、分类分级办法和接地网设计等几个主要内容,并提出目前防雷设计中应该避免的几个问题。
    基于贡献率模型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周光红, 裴勇军, 吴彩燕
    2013, 42(11):  130-134. 
    摘要 ( 1565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沐川县滑坡灾害风险性评价为例,选取沐川县地层岩性、高程、地形起伏度、坡向因子、剖面曲率、平面曲率6个因子作为危险性评价因子,人口密度、林地密度、耕地密度、滑坡灾害密度4个指标作为易损性评价因子,利用贡献率模型求出区域滑坡灾害的易损性与危险性,在GIS中对2因子进行叠加运算得到区域滑坡的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沐川县极高风险区主要出现在海云乡内,较高风险性区主要出现在武圣乡境内,高风险性区分布在黄丹镇、箭板镇、建和乡以及永福镇。
    攀西金属矿开采集中区地质环境评价
    仙巍, 武锦辉, 孙小飞, 向芷莹, 邵怀勇
    2013, 42(11):  135-138. 
    摘要 ( 1479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S”技术已成为研究地表资源环境最有利的手段之一。基于“3S”技术,利用IKONOS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其他数据获取攀西裂谷成矿带的遥感、地质、地理、气象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对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总体较差:①矿山开采对地表景观的破坏较严重,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且未进行有序恢复。②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数量较多、规模大,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③研究区个铜矿、铁矿、铅锌矿等金属矿尾矿库数量较多,雨水冲刷易造成地表水污染。
    基于优化模型的煤矿安全投入分配决策研究
    徐强, 王如坤, 王兴发, 陆愈实
    2013, 42(11):  139-142. 
    摘要 ( 155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煤矿分项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灰色关联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最低安全成本和最大安全度为双目标的优化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该模型可以在满足安全水平的条件下使有限的安全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对煤矿安全投入决策具有借鉴作用。
    冶山铁矿区部分废弃地整治方案研究
    汪静
    2013, 42(11):  143-145+149. 
    摘要 ( 144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日益突出的矿区废弃地再利用问题,以冶山铁矿区的部分废弃地为研究对象,从矿区环境现状着手,对该区域废弃地整治设计了方案并运用了削坡降坡、排截水沟及坡脚挡土墙等技术,最终实现了消除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有效保护了矿业遗迹,充分利用了矿山被破坏和废弃的土地资源,促进了矿区废弃地的景观重建。
    深部下山煤柱区矿震规律研究
    刘振江, 牟宗龙, 窦林名, 王浩, 温颖远
    2013, 42(11):  146-149. 
    摘要 ( 141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矿-1 025 m西一下山采区9煤回风下山发生的多次冲击矿压显现,利用SOS微震监测系统,研究分析深部下山煤柱区域矿震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冲击矿压发生前,矿震能量持续上升,频次亦持续增加或维持在较高水平;矿震沿下山集中明显,主要位于2个覆岩关键层内,高静载加强矿震扰动是诱发巷道冲击破坏的主要原因;冲击前兆强矿震信号呈现低频率、高振幅特征。根据监测结果实施煤体大直径钻孔、顶板预裂爆破以及优化支护等矿震弱化控制技术,现场效果良好。
    稿号: xdky-140129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有机碳库演替特征研究
    渠俊峰, 张绍良, 李钢, 徐占军
    2013, 42(11):  150-153. 
    摘要 ( 1520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对徐州九里采煤沉陷区不同地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取样对比分析,沉陷区坡面区有机碳库出现了明显流失,而矿区沉陷积水区域碳汇功能显著,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提供了保护碳汇功能的依据。
    爆破作用下坝体浸润线变化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
    吕淑然, 王冀飞, 董华兴
    2013, 42(11):  154-157. 
    摘要 ( 1524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矿山采场爆破振动实测数据和实际运行尾矿库,建立爆破振动作用下浸润线对尾矿坝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设计尾矿坝体内不同浸润线高程和采场爆破振动强度,研究采场爆破振动对尾矿坝抗滑安全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尾矿坝体内浸润线位置对尾矿坝抗滑稳定系数影响十分显著,浸润线越高,抗滑稳定系数越低。对于浸润线水位正常的尾矿坝,爆破振动加速度在0~0333g时,尾矿坝抗滑稳定系数随着振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爆破振动强度大于0333g时,尾矿坝的抗滑稳定系数则呈现几乎直线下降。运用Matlab拟合函数公式得到了爆破振动加速度与尾矿坝抗滑稳定系数间关系式。对于浸润线过高造成的病库和危库,在爆破振动作用下,浸润线对尾矿坝抗滑稳定稳定系数的影响则更加显著,尾矿坝抗滑稳定系数呈近乎直线下降。
    综合利用
    含钒中间渣返回钒渣钠化焙烧提钒研究
    李秀敏, 张一敏, 黄晶, 刘涛, 包申旭
    2013, 42(11):  158-160+163. 
    摘要 ( 171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实现提钒尾渣中钒的高效、低耗回收,以某钢铁公司钒渣为原料,采用提钒尾渣酸浸—酸浸液沉钒预富集工艺制得含钒中间渣,研究了中间渣返回量对钒渣钠化焙烧—水浸钒浸出率的影响,并从机理方面探讨了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用含钒中间渣替代提钒尾渣返回钠化焙烧提钒,可降低钒渣中含钒尖晶石分解的温度和烧结程度,促进氧气进入矿物内部氧化钒,使尖晶石中的钒更容易与钠盐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钒酸钠,最终实现钒的高效、低耗回收。
    河北某铁尾矿选磷试验
    李俊旺, 郭汝民
    2013, 42(11):  161-163. 
    摘要 ( 1303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某选铁厂弱磁选尾矿中的含磷矿物主要为磷灰石,磷灰石矿物在细粒级和微细粒级中有明显的富集现象,且单体解离情况较好,具有综合回收价值。为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磷矿物外排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威胁,对现场铁尾矿试样进行了浮选选磷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磨至-0074 mm占48%后,经1粗2扫4精、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最终获得了P2O5 品位为3465%,回收率为8883%的磷精矿。
    福建某铅锌尾矿选锌试验
    徐飞, 吕慧峰, 郭伟
    2013, 42(11):  164-166. 
    摘要 ( 1208 )   PDF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某铅锌矿选矿厂的早期尾矿中富含闪锌矿等,属优质二次资源,具有再回收价值。为确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对早期尾矿的代表性矿样进行了选锌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试样再磨至-200目占90%的情况下,采用1粗3精2扫、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最终可获得锌品位为4550%、回收率为6705%的锌精矿;锌回收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试样中可浮性好的硫化锌仅占总锌的5592%,其余锌赋存在难浮锌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