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金属矿山》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
扫码分享
主管单位: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金属学会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获奖情况
评价指标
被收录情况
投稿须知
广告服务
杂志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1-03-10
上一期
下一期
采矿工程
深部隧硐锚杆支护结构系统中锚杆受力研究
朱训国
2011, 40(03): 1-6.
摘要
(
22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柏格斯(Burgers)模型,对深部围岩隧硐进行了应力与位移场的解析分析研究,建立了柏格斯模型下隧硐围岩的位移方程、应力方程;基于载荷传递机理,建立了锚杆受力的微分方程,通过求解锚杆受力的微分方程得到了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下的轴向载荷分布函数。然后对锚杆的轴向受力与摩阻力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结果分析得出:粘弹性围岩中的应力分布与时间无关;隧硐围岩中任一点的位移随时间而增长,同时,随着时间将趋向于一定值;锚杆的受力符合中性点理论。同时,通过分析深部围岩隧硐发生破坏的原因,建立支护结构与围岩共同作用的特性曲线,提出了一种符合NATM核心思想的,能够科学确定支护结构最佳架设或安装施工时间的新思路。
岩石热力损伤破坏的能量准则研究
徐小丽, 高峰, 沈晓明
2011, 40(03): 7-10.
摘要
(
20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MTS 810液压伺服试验系统及MTS 652.02高温炉对高温下(常温~1 200 ℃)花岗岩的宏观力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基于不可逆热力学理论,采用连续损伤力学方法,推导了岩石热力耦合粘弹性损伤余能释放率的理论表达式,建立了岩石热力耦合损伤破坏的能量准则。研究表明,花岗岩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岩样损伤余能释放率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时间对岩石破坏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应考虑时间效应。这比用传统的单一结构损伤参量所建立的损伤破坏准则更全面,更适用于处理岩石热力耦合损伤破坏行为。研究成果为核废料的存储、煤与油页岩的现场气化、深部资源开采、地热资源开发、煤层瓦斯的安全抽放和综合利用等重大工程中的岩石热力学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研究资料。
不同煤层倾角开采地表下沉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
郑汝育, 吴侃, 蔡来良
2011, 40(03): 11-15.
摘要
(
18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计了基于煤层倾角变化的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以工业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为观测手段,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不同倾角模型地表的下沉曲线。分析了随着煤层倾角的变化地表下沉曲线形态的差异性,并基于概率积分法对预计模型进行修改,通过MATLAB软件进行函数拟合,得出缓倾斜煤层与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预计都适合的预计函数数学模型。
砂岩岩爆声发射特征及b值动态特性试验研究
吴贤振, 刘祥鑫, 刘洪兴
2011, 40(03): 16-18.
摘要
(
22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单轴加载条件下,对砂岩进行全程加载声发射试验,得到砂岩岩爆破坏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声发射参数与时间关系曲线。根据需要选择声发射累计数、震级-频度关系中的
b
值变化规律,研究了砂岩岩爆的前兆信息。研究表明,在砂岩弹性变形阶段后期和塑性变形阶段,声发射累计数快速增加,
b
值持续下降;在砂岩发生岩爆前,
b
值下降到最低值。对声发射累计数和
b
值进行联合分析,能更加准确地预知岩爆的发生。
赋存深度对岩石动态断裂韧性的影响
满轲
2011, 40(03): 19-21.
摘要
(
19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照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试验规范,对不同赋存深度的玄武岩岩样进行了动态断裂韧性测试。得到了动态断裂韧性随着赋存深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规律;分析了影响动态断裂韧性的原因,探讨了由于岩石的强度不同,从而导致不同深度下岩石的动态断裂韧性不同。
论精细采矿
曲胜利, 孙豁然, 李少辉
2011, 40(03): 22-26.
摘要
(
17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一些废弃矿山的重新恢复生产,在开采残留矿脉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采矿模式遇到了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采用新的矿产资源开采模式——精细采矿模式。介绍了精细生产的基本含义和原理,提出了精细采矿的概念及其应用范围。精细采矿的主要内容包括开采对象的描述精细化、回采方案精细化、矿山施工精细化、矿山信息精细化、安全保障精细化以及管理精细化等诸多方面。精细采矿综合采用各方面的先进技术,配合精细生产管理,以获得最好的矿山开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采充平衡临界品位研究
苑占永, 孙豁然, 李少辉, 安龙, 王志忠
2011, 40(03): 27-30.
摘要
(
25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是开采深埋矿产资源的高效率、低成本,又能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此外,该系统也适用于人口密集、高寒和对环境要求严格的区域。在此系统中,首先要考虑采充平衡的问题,即选矿所得尾砂能够全部用于充填采空区。因此,采充平衡临界品位是评价该系统是否完美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了影响采充平衡临界品位的多种因素,推导得出了采充平衡临界品位的一般计算公式,并建立了采充平衡临界品位分析软件。该软件能够根据不同的地质、选矿和充填料配比等条件确定 采充平衡临界品位,并分析在不同条件下临界品位的变化,为地下采选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鄂西高磷赤铁矿床盘区机械化 大规模开采方案研究
杨从兵, 肖胜祥, 姚新阶, 陈清运, 张国联
2011, 40(03): 31-34.
摘要
(
18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西沉积型高磷赤铁矿床具有矿体薄、倾角缓、矿岩稳定、储量大等特点,如果采用常规技术和设备开采这种类型的矿床,则难以达到规模化开采之目的。为此,在原开采设计方案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划分采场为盘区、构建以矿用自卸汽车为主的坑内运输系统、设置装载硐室实现矿石装车的综合优化技术方案,从而取消电机车出矿运输水平(1 370 m)和溜井振动放矿系统。通过这些改进,不仅可以节省基建工程量16 076.54 m
3
,减少投资1 019万元,而且可改善坑内运输通风条件,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强生产协调性和灵活性,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白云鄂博东介勒格勒矿区境界优化
王杰, 汪为平, 李家泉
2011, 40(03): 35-37.
摘要
(
19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白云鄂博东介勒格勒矿区的地形、矿体赋存、品位变化等特征,应用Surpac软件对3种露天矿体境界进行优化,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书记沟铁矿地下开采岩层移动界线的圈定
张飞, 王滨, 田睿, 王少杰, 张朋
2011, 40(03): 38-41.
摘要
(
17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记沟铁矿地下开采导致地表沉陷垮塌,沉陷坑影响范围可能波及周边村庄,设计采用工程类比法确定岩层移动角,通过现场实地调查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该矿地下开采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研究,最终确定出岩层移动角为:斜长角闪岩上盘62.5°,下盘62°,走向65°,第三系、第四系移动角取45°。
矸石充填体压缩率对充填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
徐斗斗, 郭广礼, 栗帅, 王磊
2011, 40(03): 42-45.
摘要
(
26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分析矸石充填体压缩率的变化对矸石充填开采覆岩破坏规律的影响,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兖州某一矿区的矸石充填开采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矸石充填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薄煤层垮落法开采类似;矸石充填体压缩率越小,地表沉陷控制效果越好;矸石压缩率增加时,地表的下沉极值、水平移动极值、倾斜极值及水平变形极值分别呈线性增大;覆岩破坏高度和矸石充填体压缩率成正线性相关。
夏甸金矿地表沉降的计算机模拟
柳小波, 孙豁然, 李少辉
2011, 40(03): 46-49.
摘要
(
20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夏甸金矿实际问题,在对现场采矿方法和地表监测等情况调查后,利用FLAC3D对采空区影响的矿岩移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条件下,矿山开采对地表无影响;同时基于散体流动时空演化仿真模型,研发了夏甸金矿地表沉降计算机模拟系统,给出了模拟结果,认为在实验范围内,松散系数超过1.2时矿山开采对地表无影响。计算机模拟结果为矿山决策支持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因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
层状节理巷道分步开挖离散元模拟
李鹏, 黄德镛, 翁春林
2011, 40(03): 50-52+94.
摘要
(
16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现场节理调查结果划分单元建立计算模型,采用三维离散单元法对巷道分步开挖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层状节理巷道三维应力场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掘进面接近和通过某一断面时,巷道断面对平面
σ
xx
,
σ
yy
空间主应力的影响范围约为2.0B(B为巷道净宽)。
钻孔卸压开采的数值模拟
张勇, 许梦国, 王平, 程勃
2011, 40(03): 53-56+59.
摘要
(
18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在巷道两帮打钻孔的方法,对程潮铁矿东西区结合部高应力区进行卸压开采分析,根据卸压机理结合工程实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打卸压孔前后东西区结合部的应力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钻孔卸压开采有效地利用了卸压孔对巷道周围岩体的切割,使巷道围岩的集中应力向卸压工程转移,同时利用卸压孔的空间收缩来释放周围岩体的压力,最后达到减少巷道围岩受力和变形的卸压效果。
基于神经网络的露天矿爆破参数优化研究
王创业, 张飞天, 韩万东
2011, 40(03): 57-59.
摘要
(
20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家塔露天矿爆破效果不理想,大块率较高、炸药单耗偏高、残留根底现象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露天矿爆破参数优化模型。采用该矿的实际爆破参数作为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训练,通过实例数据的检验证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经过现场试验和模型仿真分析,采用优化后的爆破参数进行了爆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块率控制在2%以下,炸药单耗由0.41 kg/m
3
降为0.37 kg/m
3
,每延米炮孔爆破量由17 m
3
/m增加至23 m
3
/m。
矿物工程
惠民高磷铁矿石还原焙烧同步脱磷工艺研究
何洋, 王化军
2011, 40(03): 60-62.
摘要
(
16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云南惠民地区成分复杂、嵌布粒度细、磷含量高的铁矿石进行了还原焙烧同步脱磷工艺的研究,确定了合适的还原焙烧温度和时间、还原剂和脱磷剂的添加量。试验结果表明,在煤与矿样质量比为2∶5,脱磷剂与矿的质量比为1∶2,还原时间为50 min,还原温度为950 ℃条件下的还原产物,经过磨矿—弱磁选,可获得铁品位为93.46%,磷含量为0.05%的铁精矿产品。
鄂西高磷赤铁矿分散剂性能及机理研究
段正义, 强敏, 董怡斌, 陈康, 王玉珏
2011, 40(03): 63-65.
摘要
(
17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鄂西高磷赤铁矿为对象,通过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矿浆pH值、添加分散剂后的搅拌时间对矿泥分散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了分散剂对抗其中的微细矿物颗粒发生互凝和矿泥罩盖作用的情况,明确了达到最佳分散效果的条件,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分散作用的机理,以及试验中的分散剂产生分散效果差异的原因。
红土镍矿深度还原—磁选富集镍铁工艺研究
李淑菲, 李艳军, 韩跃新, 王亚琴, 陈明学
2011, 40(03): 66-68.
摘要
(
18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品位低、富集困难的红土镍矿进行了深度还原—磁选工艺方案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配碳系数、料层厚度、配煤粒度、矿石粒度对深度还原—磁选的影响,得出在还原温度1 275 ℃,还原时间60 min,配碳系数3,料层厚度20 mm,还原煤粒度-1.5 mm,矿石粒度-2 mm条件下还原的红土镍矿,经过磁选可得到镍、铁品位分别为4.59%和25.12%的镍铁产品,据此得出深度还原—磁选对红土镍矿镍、铁富集有一定的作用。
细菌在孔雀石低酸度浸出中的作用
傅开彬, 林海, 董颖博, 莫晓兰, 汪涵
2011, 40(03): 69-73.
摘要
(
18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细菌对孔雀石低酸度(pH=2)浸出的影响,对孔雀石的酸浸、无菌和有菌浸出进行了对比,考察了细菌和Fe
2+
的初始浓度对浸出的影响和调酸必要性,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浸出前后矿物表面形态的变化和细菌吸附特征,并用能谱线扫描定量分析了浸渣表面成分的差异。得出细菌和Fe
2+
的初始浓度分别为1×108个/mL和4.5 g/L时,细菌对孔雀石浸出的促进作用最佳。
云南某白钨矿选矿试验研究
林日孝, 张发明, 曾庆军, 陈志杰, 张先华
2011, 40(03): 74-77.
摘要
(
18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原矿中白钨矿呈细粒嵌布的特点,采用全浮工艺流程,以碳酸钠为调整剂,水玻璃为脉石矿物的抑制剂,ZL为捕收剂浮选回收白钨矿。对含WO
3
1.43%的原矿获得了含WO
3
为32.34%的白钨中间精矿,钨粗选回收率95.32%;通过常温精选与加温精选比较试验,对钨中间精矿确定采用加温精选,获得了含WO
3
为66.16%,回收率91.78%的精矿。
过硫酸盐氧化-氯盐浸银研究
张亚辉, 李妍, 季婷婷, 施维, 周超
2011, 40(03): 78-79+83.
摘要
(
18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采用过硫酸铵((NH
4
)
2
S
2
O
8
)作氧化剂、氯化钠(NaCl)作络合剂的无氰浸银新方法。对浸银过程中(NH
4
)
2
S
2
O
8
及NaCl的浓度、浸出温度和时间、浸出环境的pH值、浸出过程中的搅拌强度等进行了条件试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NH
4
)
2
S
2
O
8
浓度0.225%,NaCl浓度25%,浸出温度45 ℃,浸出时间6 h,搅拌速度675 r/min条件下,对银粉中银的浸出率可达95%以上。
某低品位铜钼矿低碱度浮选工艺研究
周峰, 孙春宝, 刘洪均, 谷志君, 米丽平, 王越
2011, 40(03): 80-83.
摘要
(
21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低品位斑岩铜钼矿矿样进行了低碱度浮选工艺研究。铜钼混合浮选阶段采用高效组合抑制剂CS,在低碱度(pH=7~8)条件下实现了铜、硫分离,伴生金属钼取得了较高的回收率;铜钼分离浮选阶段采用新型抑制剂BK510替代Na
2
S抑制含量较高的次生铜,在低碱度(pH=8~9)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铜钼分离效果。实验室闭路试验获得了钼品位46.21%,钼回收率84.01%的钼精矿和铜品位24.61%,铜回收率89.25%的铜精矿。
闪锌矿的生物氧化与化学氧化对比
蒋磊
2011, 40(03): 84-86+98.
摘要
(
20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闪锌矿的生物氧化作用,并与Fe
3+
氧化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Fe
3+
比细菌具有更高的氧化效率,但生物氧化的效率更稳定。闪锌矿生物氧化过程中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长经历了延迟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有部分细菌吸附到了矿物表面,未发现中间物质单质硫沉淀。而闪锌矿的化学氧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单质硫沉淀到了矿物表面,说明生物氧化更彻底。
铝土矿反浮选新型捕收剂TR性能研究
周苏阳, 孙伟, 陈攀, 李长凯, 孟祥利
2011, 40(03): 87-89.
摘要
(
17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铝土矿反浮选新型捕收剂TR和传统捕收剂1231重要浮选性能的对比研究,揭示了TR在不加任何其他调整剂的情况下,即能在广泛的 pH范围内实现高岭石和一水硬铝石的反浮选分离,且TR的使用量比1231低约50%;TR在用常规调整剂的情况下,精矿铝硅比为10.13,回收率77.14%,明显优于使用1231作捕收剂时的指标,而且精矿泡沫量很小,消泡容易。
调整剂和油酸钠添加顺序对硅酸盐矿物浮选的影响
刘方, 孙传尧
2011, 40(03): 90-94.
摘要
(
17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高纯度、无污染的硅酸盐矿物和石英为浮选对象,油酸钠、金属阳离子分别为捕收剂和调整剂,在交换金属阳离子和油酸钠添加顺序的情况下,研究了石榴子石、绿柱石、锂辉石、角闪石、云母、长石和石英的浮选回收率随金属阳离子Fe
3+
、Al
3+
、Pb
2+
和Cu
2+
投加量变化的规律。
药剂种类对焙烧碱酸法提纯石墨的影响
葛鹏, 王化军, 张强
2011, 40(03): 95-98.
摘要
(
19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述了碱酸法提纯石墨的基本原理和焙烧工序发生的相关反应,主要探讨了焙烧时所加药剂种类对石墨提纯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下不同药剂提纯效果的差异,尝试换用其他药剂进行焙烧提纯。经过理论分析认为,药剂种类对提纯效果的影响很大,药剂的碱性强弱直接影响到焙烧时药剂与杂质反应的难易程度,与提纯效果的关系密切,而且升高温度对不同药剂提纯效果的促进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试验验证了这一点。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了探索,来寻找改善提纯效果,降低成本,改进碱酸法的途径。
广西合浦高岭土的剥片研究
管俊芳, 俞燕强, 魏婷婷, 曾伟能, 杨增良
2011, 40(03): 99-101.
摘要
(
19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广西合浦某高岭土
φ
75 mm,
φ
50 mm水力旋流器串联分级溢流为剥片原料,采用搅拌磨进行了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剥片浓度及时间对高岭石剥片效果的影响研究。得出在剥片浓度65%,剥片时间140 min,分散剂聚丙烯酸钠(DC)用量占原料重2%,分两次加入的情况下,剥片产品-2 μm粒级产率达到95%以上。
金塔县某高钙萤石矿选矿试验研究
周涛, 师伟红
2011, 40(03): 102-104.
摘要
(
19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甘肃金塔县某含碳酸盐较高的萤石矿进行了抑制剂选择、磨矿细度、油酸用量、新工艺效果验证等试验研究工作。研究表明,采用1粗6精2扫1精扫流程,用酸性水玻璃与T-29组合作为方解石和石英的抑制剂,油酸为萤石捕收剂,生产的萤石精矿中CaF
2
,CaCO
3
,SiO
2
含量分别为98.02%,0.70%,1.10%,CaF
2
回收率82.03%,实现了萤石与方解石、石英的有效分离。
地质与测量
徕卡SPRINTER系列数字水准仪 计算程序的开发应用
曾振华, 曹文波
2011, 40(03): 102-113.
摘要
(
21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徕卡新型数字水准仪SPRINTER系列没有配有计算程序,因此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从水准仪数据传输入手,开发出该型数字水准仪的计算程序,使它从光学到数字、从手动到自动,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测量精度。
钱营孜煤矿地表沉陷的D-InSAR监测
闫建伟, 汪云甲, 陈国良, 朱勇, 陈玉平, 殷照元
2011, 40(03): 105-107+111.
摘要
(
19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安徽恒源煤电(皖北)的钱营孜煤矿为试验区,利用两景L波段的ALOS PALSAR影像,采用“两轨法”差分干涉技术获取了该矿区在2010年1月13日到2月28日间的地面沉陷信息,并与同一时期该矿区地面监测站所获取的沉降变形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地面站水准测量的结果一致,说明使用该技术能很好地完成监测平原地带的煤矿区地面沉陷的任务。
浙西开化桐村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
陈帅奇, 余心起, 张德会, 代堰培, 李弘珂, 邱俊挺
2011, 40(03): 108-111.
摘要
(
21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浙西开化桐村岩体野外剖面采样和地球化学研究,判断桐村岩体应属过铝质高钾钙碱系列花岗斑岩,通过稳定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来确定岩体的类型等特征。稀土配分模式与同熔型花岗斑岩(I型)一致,微量元素分布模式的特点是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具有明显Ta、Nb、P、Ti负异常,类似于“岛弧”环境的岩石特征,与斑岩型矿床母岩相比,不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内蒙古科右前旗某银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
程天赦, 杨文静
2011, 40(03): 114-116+128.
摘要
(
17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胜利屯开展了找矿工作,在地表共圈定多条以Ag,Cu为主的矿(化)体。各矿(化)体均产在花岗闪长岩体内北西向次级断裂破碎带中,与花岗斑岩空间关系密切。钻孔中各类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分析表明Ag,Cu等元素在花岗闪长岩中较其它岩类富集,在破碎带中最为富集,初步认为该矿床属构造破碎带热液蚀变型银铜多金属矿床。
机电与自动化
张马屯铁矿开采虚拟现实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张鹏海, 杨天鸿, 刘洪磊, 陈仕阔, 唐春安, 张省军
2011, 40(03): 117-121.
摘要
(
21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张马屯铁矿实际情况,基于东北大学虚拟现实系统软件开发出包括地层、防水帷幕、矿体、巷道、采场等三维场景,带有虚拟漫游、数据库查询和交互控制功能的一整套虚拟矿山系统。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国内虚拟矿山技术存在的不足,对虚拟现实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加强其集成外部数据的能力,实现可视化微震监测、有限元计算的应力场、损伤场等数据信息并通过对众多三维数据信息的联合解读和分析达到评价围岩稳定性和定位危险区域的目的,拓宽了虚拟现实的应用领域,提高了其实用性。
基于虚拟仪器的微震实时监测系统
张瑞红, 林大超, 苏胜, 吴建星, 乔兰
2011, 40(03): 122-125.
摘要
(
20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矿中发生的岩爆、煤和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与岩体中的微震现象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监测地下微震信号可以确定地下岩石破裂的范围和程度,为矿山的地下安全监测提供有力的证据。以往基于DSP或其他单片机的微震系统,其资源的有限性很难达到理想的采集效果,并且难以完成先进算法的实现;而本系统实现了对多路微震信号采集及先进的小波变换处理算法,充分发挥了虚拟仪器的优势。该系统的监测结果与实际矿震十分吻合,得到的定位结果小于规定的误差上限,很好地完成了对微震的实时监测及分析。
脉冲磁场在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中的应用
李超, 曹亦俊, 杨兴满, 牛国鹏, 刘永华
2011, 40(03): 126-128.
摘要
(
22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降低某磁铁矿选矿厂的浮选尾矿品位,进行了新型磁浮选脱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1次粗选、2次扫选反浮选工艺流程,浮选柱柱体附加脉冲磁场后采用1次粗选、1次扫选工艺流程,在入浮原矿性质和精矿品位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浮选时间缩短了30%,尾矿品位降低了6.35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0.95个百分点。磁浮选方法在磁铁矿反浮选中的应用,为我国磁铁矿分选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磨矿分级作业模糊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
刘小波, 黄宋魏
2011, 40(03): 129-131.
摘要
(
16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一种模糊控制和智能PID控制相结合的选矿作业自动控制技术方案,对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PID控制算法及其在磨矿分级作业中的应用等进行了重点论述。结合生产实际,优化了原有的复杂模型,达到了对磨矿作业的有效控制。该系统能有效地避免磨机发生胀肚和欠载现象的发生,稳定和提高磨机的各项工作指标,保证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本控制项目的实施,为实现磨矿分级过程控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安全与环保
深井高温矿床井下热源与热量分析
陈宜华, 孙浩
2011, 40(03): 132-135.
摘要
(
17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高温矿井的热源和产热量计算方法,以冬瓜山为例,对其井下的热源(围岩散热、机电设备放热、矿岩氧化热、热水放热、人体散热等)及其热量分析计算,说明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安远新龙稀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曾敏, 彭红霞, 刘凤梅
2011, 40(03): 136-139.
摘要
(
17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江西安远县新龙稀土矿山为研究区,对研究区内地质环境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着重介绍了该矿山通过工程和生物手段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总结了该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方面的经验,对进一步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某露天矿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反演及稳定性分析
牛连超, 高永涛, 高斌
2011, 40(03): 140-143+153.
摘要
(
21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边坡稳定分析中,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直接影响着计算分析的结果。为了提高数值计算的准确性,根据滑坡现场实测数据,如滑移面半径、滑移面中心坐标和安全系数,结合正交试验、BP 神经网络和极限平衡理论对断层、白云岩和云母岩的抗剪强度参数进行了反演。对比分析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滑坡位置和范围比较接近,表明了该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最后采用反演结果对露天矿的深部开采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并以此对其稳定性做出评价。
矿山新型聚合物薄喷层潜在支护功能验证
王毅成, 董山, 陈国涛, 祝泽辉
2011, 40(03): 144-146.
摘要
(
22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属矿山地下开采作业中,聚合物薄喷层支护是一项先进、方便、快速、高效的新型面积支护形式;支护材料在岩层屈服断裂前和断裂后的控制中,可提供巨大固结岩层的能力,对矿岩有着潜在支护能力。通过有无喷涂层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和薄喷层围岩恢复加固效果试验,对聚合物薄喷层的潜在支护性能进行检验和论证,为解决软岩巷道的支护问题所提出的新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用TiO
2
光催化材料降解水中羟肟酸类捕收剂
雷绍民, 李佩悦, 梅光军, 李佳, 李健
2011, 40(03): 147-150+164.
摘要
(
18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轻质多孔能漂浮于液相中的基体表面负载纳米钛晶体膜,可制备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以含难降解的羟肟酸类捕收剂的选矿废水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晶体膜负载次数、废水初始浓度以及pH等因素对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5次胶体膜的材料在700 ℃下焙烧2 h,可以得到光催化性能优异的新型光催化材料。对浓度为33 mg/L的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溶液光降解3 h,脱色率可达95.44%。该新型光催化材料循环使用仍保持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Bi
2
O
3
催化氧化法处理选矿废水试验研究
刘红, 梅光军, 周国华
2011, 40(03): 151-153.
摘要
(
17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用Bi
2
O
3
催化氧化法处理含黄药的模拟选矿废水的降解效果,分别考察了光照与否、反应时间、废水的pH值、Bi
2
O
3
用量、黄药浓度、催化剂可重复利用性等因素对催化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药初始浓度30 mg/L,自然pH=7.2,Bi
2
O
3
用量为1 g/L且无光照条件下搅拌反应60 min,黄药降解率可达99.74%,催化剂重复利用4次仍有较好的活性,且在黄药降解过程中不产生任何中间产物,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综合利用
疏水团聚—磁种法回收赤泥中铁的试验研究
韩兆元, 高玉德, 王国生, 徐晓萍, 邹霓
2011, 40(03): 154-156.
摘要
(
20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含铁较高、含泥量大、微细粒含量高的赤泥,采用疏水团聚—磁种法进行了回收其中赤铁矿的试验研究,得出了该工艺的最佳磁感应强度、调浆浓度、搅拌时间、水玻璃用量、磁种用量、柴油和油酸用量,并将疏水团聚—磁种法与常规磁选法在各自最佳工艺技术条件下的选别效果进行了对比,得出用疏水团聚—磁种法处理赤泥矿比用常规磁选法提高精矿铁品位和回收率均在10个百分点左右。
提高某铁矿尾矿中铜回收率的试验研究
王淑红, 孙永峰, 董风芝
2011, 40(03): 157-159.
摘要
(
18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山东某选矿厂的磁选尾矿铜回收率偏低的情况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磨矿细度达-0.074 mm70%,选用异戊基黄药代替乙基黄药作为黄铜矿的捕收剂,加入适量的水玻璃作为矿泥分散剂,可获得铜品位为16.50%、铜回收率为83.88%的铜精矿,在铜品位下降0.5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铜回收率提高了38.21个百分点,取得了良好的分选指标。
某铜尾矿中金红石的选矿回收试验
周源, 崔振红, 熊立, 刘龙飞, 沈新春
2011, 40(03): 160-161.
摘要
(
15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江西某铜矿尾矿的性质,阐述了从该尾矿中回收金红石的工艺及设备。通过试验确定了离心选矿机的最佳工作参数,以及重选粗精矿浮选的药剂种类和最佳用量,经过1粗2扫4精、中矿顺序返回的浮选闭路流程,获得了TiO
2
品位68.28%、总回收率约6.6%的最终精矿。
某电厂粉煤灰浮选脱碳试验研究
翟雪, 曹亦俊, 周强, 李国胜
2011, 40(03): 162-164.
摘要
(
22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电厂排放的粉煤灰烧失量较高,不能直接利用的现状,用实验室型浮选机对该试样进行了浮选脱碳条件优选试验,并对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和浮选机的脱碳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1次粗选,浮选机可获得产率约60%,烧失量约2.4%的尾灰;浮选柱可获得产率约70%,烧失量约2%的尾灰;浮选柱选别的粗精煤灰分仅有40%,比浮选机低约20个百分点。
用活化煤矸石制备新型胶凝材料
王海霞, 倪文, 黄屹, 郑永超, 张静文
2011, 40(03): 165-167.
摘要
(
19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脱硫石膏和分析纯CaO作为活性激发剂,通过3种方式活化北京房山煤矸石,并检测、分析用不同方式活化的煤矸石制成的胶凝材料的强度,进而研究了活性激发剂和混磨方式对试验材料热蚀变活化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了煤矸石活化前后的微观特性;运用胶砂试块强度分析和扫描电镜(SEM)分析表征了煤矸石质胶凝材料的胶凝活性。结果表明:该煤矸石的主要活性来源是粘土类矿物,700 ℃煅烧时煤矸石中的高岭石和绿泥石脱水、分解,生成无定形SiO
2
和Al
2
O
3
,与CaO发生固相反应,湿混工艺下固相反应完全,生成C
12
A
7
和C
2
S两种水硬性活性物质,活化物料具有较高的胶凝活性。